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雅唐

北京寺庙大全[33座]

[复制链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21、平坡山香界寺

21、平坡山香界寺 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

  香界寺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平坡山龙王堂西北,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因这里山势平缓,又名“平坡寺”。该寺创建於唐乾元初年(758年),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称“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再次重建,改称“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经重修改名为“香界寺”,意为“香林法界。”

  香界寺的建筑从山门到藏经楼,依山势顺坡而建,前後六个院落、五层殿堂,殿宇宏大、门户重重。一进寺门,有石台阶,长达数百级,拾级而上,就到大乘门。有副楹联:“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把这里的幽静环境,雅洁风景一语道尽。寺的规模比其他七处大,过去是帝王游山时休息的地方。现在寺里还保存着清乾隆年间的“行宫”和“藏经楼”。

  现存建筑多马明清遗物,寺院以藏经楼为中心,以东西“弄楼”围成方形庭院,左右有钟鼓楼,东边是乾隆行宫。中为正殿,供奉大佛三尊,两旁有十八罗汉彩色塑像。行宫上层设皇帝宝座,对面大厅悬乾隆亲题“缘净平毕”匾额。

  藏经楼有三组,主楼内供有千手千眼观音,旁有高大藏经橱四个,内藏佛经756部。左楼为禅堂、厨库;右楼内供奉着历代住持传贤牌位百馀个。藏经楼前庭院宽敞,院内栽种了牡丹、芍药、丁香、木槿、樱桃、紫藤罗等珍奇花木。最为珍贵的是一棵明代所植玉蔺花,高与楼齐,花开时节,馥郁满庭。一般是暮春开放,芬香四溢,瓣洁白,蕊金黄,相传是明代所植,为八大处中仅有的一株。殿东乾隆的行宫,规制与寺院不同,规模宏壮,点缀极佳,前厅前面有眺远斋,游人到此,开门远眺,令人心胸豁然开朗,京西的峰峦、平原、绿树、云烟,尽收眼底,实绝妙游览处所。

  以山命名的“平坡寺”,始建於唐代。15世纪,明代翠微公主葬在这里,才改平坡山为“翠微山”。到l425年,平坡寺建设得已经有相当规模。古书记载,“殿前後凡三重,因山势为之,愈後则愈高,皆翼以长廊”(见明王直著《王文端集》。古籍记载,当时的香界寺“门户重重,殿宇巍巍,规模宏大,为本山诸寺冠”,殿堂依山而建,大小共176间。现存建筑多是明、清两朝兴建的。香界寺的五层殿堂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造里自建寺以来即为历代帝王登山野游休憩之所,明成祖朱棣的重臣,也曾是出家人的姚广孝说:“平坡最幽胜,真学佛者所宜处,好游之士所必也。”所以,他在《题平坡寺》诗中赞叹:“平坡杳杳挹西湖,径断樵行败叶铺。泉落石河涤愈急,云归沙树远疑无。夜堂风静纾帷幔,晓井霜寒响辘轳。但得馀生辞世纲,卷衣来此曰跏趺。”香界寺内还有一珍贵文物,即在大殿院内左右各有一通石碑,左侧碑两面分别刻清康熙帝和乾隆帝书写的寺史碑文;右侧碑石正面刻的是康熙书写的“敬佛”两个大字;碑阴侧是一幅“大悲菩萨自在真像”的线刻,菩萨的面部雕着胡须。据《法华经》说,观世音本系男性,他是印度一位圣王的长子,名叫不珣。不珣和他的父亲、弟弟都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观世音又名“观自在”。观世音表明他“大悲”,观自在表明他“大智”。菩萨有很多化身,能化现各种身相以“救苦救难”,化做女相祗是其中一种。观音卧女相出现,大约始自南北朝时代。中国佛教在隋唐时达至鼎盛,广大女性信徒需要一位接引女性的菩萨;封建社会,女性闺房中总不能挂罗汉像,当然以胸垂璎珞,发髻披霰,秀丽慈祥的女菩萨为适宜。有人认为,女相观音的出现,说明大乘佛教不再认为“女身污垢”而排斥女性。还有种说法,认为男女之相乃凡夫见解,证到罗汉、菩萨位後,纯为金刚体,已无所喟男女之别。如此依佛法而论,香界寺碑的留须观音线刻像也就虽特而不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22、翠微宝珠洞

22、翠微宝珠洞 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顶

  从香界寺北旁门角北上,山路陡险,如弓背形,快到翠微山顶时,有一座牌坊,外额上书“欢喜地”,内额上题“坚固林”,有一巨大怪石壁立路旁,上刻御笔诗句。牌坊後面的高耸寺院,就是著名的宝珠洞,它位於北京市西山馀脉翠微山顶,是八大处中山势最高的一处,巍峨峻峭,苍莽雄浑。

  宝珠洞建於清乾四十六年(1782年),寺院内有正殿及两厢配殿,殿後有岩洞,深广约五米,内砾石胶结,砾石颗粒状若巨珠,故名“宝珠洞”。入洞黝黑,中间塑有海岫和尚盘膝坐像,俗称“鬼王菩萨”。洞前有敞亭,名眺望亭,凭栏远眺,昆明湖镜如盂,永定河碧绿如带,田畴千里,广厦成簇,首都山川景色,山间各处寺院,山下亚洲学生疗养院,历历在目。如天气睛朗,於晨光熹微时候,在这里观日出,但见一轮赤盤,喷薄而起,“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景观极佳。

  宝珠洞是清代香界寺住持海岫和尚用十指枢去一粒粒砾石,天长日久枢成的。海岫和尚曾在此洞内修行居住四十多年,并坐化在石洞内,乾隆年间洞内还供奉过他的肉身像。现洞内犹有他的石刻像。海岫和尚是河北省定县人,幼年出家於保定白衣庵,後来到六处圣感寺(今香界寺)。他德行超卓,深得康熙帝敬重。康熙七次来寺里会见他,并赠诗曰:“悠然老衲净尘缘,台殿叁差起瑞烟。驯鸽檐前应受戒,游鳞花下亦叁禅。”

  海岫和尚还有一个别名叫“鬼王菩萨”,这个别号的由来有一段故事。当年乾隆帝的宠妃香妃被太后赐死,乾隆思念成疾,有人疑是香妃鬼魂所为,便请海岫和尚率108名僧人诵经驱之。後来乾隆真的痊愈,一时海岫名震京师,说他能管鬼魂,因此封为“鬼王菩萨”。

  海岫和尚在世时笃实持躬,勤劳砥行,箪瓢布衲,兴建殿宇,广育山林。住世一百四十春安然坐化。他西归之後,乾隆帝念其枚命之恩,前来吊唁,却见他死而如生,双目炯炯。於是敕建牌楼并题其额曰:“欢喜地”,“坚固林”。现在这座华丽的牌楼犹立於宝珠洞寺门前。在牌楼右侧有一块巨石,上刻有乾隆十三年(1748年)御制宝珠洞诗:“极顶何来洞穴课?仙风吹送八琅音。个中疑有天龙护,时作人间六月霖。是处真称迥出凡,天花馥馥落云岩。恰如观象读周易,六位成章索得咸。天半轩斋叫倚楹,初冬风物值晴明。即今一晌拈吟处,何似去年望里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23、卢师证果寺

23、卢师证果寺 北京西山馀脉卢师山


  证果寺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卢师山腰绿荫深处,与翠微、平坡二山的寺院遥相对应。证果寺始建於隋代仁寿年间,名“尸陀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唐天宝年间,因卢师又叫“感应禅师”,改称“感应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圣寺”,明下统景泰年间又易名“清凉寺”和“镇海寺”,天顺年间改称今名。

  证果寺沿山而筑,山门建在高台上,与殿堂处同一水平面。离寺门十多米处,有一眼一丈见方的水池,名“青龙漳”。山门内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结构巧妙,玲珑剔透。正殿前有恩碑,碑後有一口大铜钟,高约二米,直径一点二米,上刻《摩诃般若波罗密心》正楷经文,字体隽秀端庄。

  寺院西北角,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石门,楹联刻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过此门,有一条石子路,穿过凉亭约50米,便是幽谷天成的“秘魔崖”。

  秘魔崖是一块从山顶县空伸出的岩石,向下斜伏,其状像狮子张口,是由厚厚的石英砂岩所组成,岩石上刻“天然幽谷”四字,下为一片平地。岩石间有不少中外游人题咏,其中以翁同辙所题墨迹绝句,最为人珍爱,纷纷临摹。岩石中有个石窒,面积约50平方米,隋唐时卢师和尚居於此,因而人们称此山为“卢师山”,岩洞称“卢师洞”。

  卢师名卓锡,浙江人。相传他年老辞官,欲择山修行。於是造一木舟,浮於河中,任其漂流,舟所止处就是其修行去处。经历长久的漂流,小船沿着永定河支流到了燕京郊野,就在这个石窒里住了下来。不久他收了两个龙子做徒弟。唐天宝年间大旱,几年不下雨,土地龟裂,庄稼都种不上。皇帝下诏徵聘祈雨者,两个徒弟自荐有降雨术,卢师欣然允诺,龙子双双跃入附近泉池,瞬间化成两条青龙,一大一小。三天以後,果然下起大雨。卢师因之被皇帝诏封为“感应禅师”,还在此敕建了一座“感应寺”,真武洞里还塑了二童子(二青龙)侍卢师像。直到明代,向大青小青祈雨,有求必应。明宣宗敕封大青小青为龙王,春秋祭祀。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来此游览,二龙现形於洞旁,长不足尺。住持和尚告诉他,这就是二龙王。乾隆笑着说:“区区小虫,何以为王?”话音未落,二龙猛长,飞腾山间,头尾因山阻隔已不能见,仅有龙爪一只自山上下垂,青鳞闪闪发光,高与山齐,吓得乾隆瞠目结舌,遂封大青为“灵威”,小青为“普化”,龙爪始收回。现在证果寺门外的平台上,保存着南浦和尚所立的碑记,记载了这个传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24、东城柏林寺

24、东城柏林寺 北京雍和宫东侧


  柏林寺始建於元至正七年,明正德十二年、清康熙五十一年、乾隆二十二年分别重建。它位於雍和宫东侧约150米(戏楼胡同一号,旧柏林寺四号),1984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闻原寺前柏树成林,竟达1o里之遥。“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传说人所共知,但“先有柏林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就鲜为人知,仅这一点就可知其历史地位。它是市内建寺年代较早,规模大、建筑格局严谨,气势宏伟,保存完整的寺院之一。原寺内共有五进院落,殿内供奉的佛象均为木雕,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内曾悬挂康熙书写的《万古柏林》的匾额,寺中并有供僧人们修持的禅堂。1949年後政府多次进行修缮,基本保持原貌。目前为文化部所属单位占用,中国佛协会考虑到该寺在佛教中的地位,提出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的要求,现仍在交涉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25、安定门西黄寺

25、安定门西黄寺 北京安定门外黄寺大街

  西黄寺位於北京安定门外黄寺大街,距内城约三公里,与东黄寺并称“黄寺”或“双黄寺”。二者墙门相以,布置和构造略有不同,东黄寺又名“普净禅林”,建於清顺治八年(1651年),为活佛脑木汗所建。西黄寺均改黄琉璃瓦覆盖,红墙苍松,佛塔嵯峨,气势非凡。1983年,西黄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西黄寺初名“达赖庙”,是清王朝为西藏宗教领袖达赖五世修建的。达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系统中的称号,蒙语意为“大海”。喇嘛意为“上师”,是藏传佛教对僧侣的尊称。“达赖喇嘛”就是“德智广深如海无所不纳之上师”。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西藏政治和宗教领袖达赖五世阿旺罗桑嘉措应清世祖敦请,亲率三千多人来北京朝觐。为了接待这位喇嘛教领袖人物,清政府修建了西黄寺。1652年12月10日,清世祖在南苑隆重接见了达赖五世及其进贡的马匹和珍宝。次曰,达赖五世坐清世祖特赐金顶黄轿,奉旨移居西黄寺。从此,西黄寺成为达赖五世在北京的驻锡之地,达赖五世多次在此讲经布道,举行法会。1653年2月,达赖五世辞归西藏,淆帝派亲王率八旗官兵护送回藏,又命礼部尚书颁赐汉、满、藏三种文字的金册和金印。顺治皇帝正式册封达赖喇嘛五世阿旺罗桑嘉措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从此,“达赖喇嘛”称号正式予以法定。以後历世达赖喇嘛转世,必经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雍正元年(l723年),蒙古王公铸佛像宝塔送寺供奉,寺宇修葺一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增加许多御题匾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黄寺又成为六世班禅的安禅之所。班禅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班禅”是大学者的意思,“额尔德尼”满语意为珍宝。班禅五世罗桑益西曾受康熙皇帝册封,此後历世班禅转世,必经中央政府册封也成为定制。班禅额尔德尼六世,名哲布尊巴勒丹伊喜,1779年6月,自西藏日喀则扎伦布寺起程,随行上千人,自青海、蒙古到河北承德避暑山庄,觐见清帝并祝贺乾隆76岁寿辰。乾隆皇帝为迎接班禅,在避暑山庄修建了班禅行宫“须弥福寿庙”。1780年7月22曰,班禅六世到避暑山庄依清旷殿晋见乾隆皇帝,献上金佛像、法器等,祝贺乾隆皇帝寿诞,气氛热烈。次曰,乾隆亲临须弥福寿庙看望六世班禅,并在这里听班禅讲经。至今寺内还珍藏“乾隆听班禅六世讲经图”。农历九月初二日,班禅六世抵京,驻锡西黄寺。班禅六世左此讲经弘法,名传京都,盛极一时。王公大臣纷吩前来朝参,善男信女川流不息,前往西黄寺顶礼膜拜。12月2日,六世班禅因染天花在西黄寺圆寂,震惊朝野。乾隆皇帝辍朝一日,命北京所有佛寺诵经49天,为班禅超度。清政府用赤金铸六世班禅像一尊,供於西黄寺大殿,另用赤金七千两营造一座金塔,将六世班禅肉身移至塔内。1781年春,清政府派理藩院尚书,护送六世班禅骨身舍利金龛运回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皇帝为了纪念六世班禅,在西黄寺建造了六世班禅衣冠塔,称“清净化城塔”,俗称:“班禅塔”。今日的西黄寺占地面积19,ooo平方米,共有殿堂房屋5地产59间。整座寺庙坐北向南,进门有正殿三间,院内有钟、鼓楼各一座,第二进有正殿五间,殿前有东西碑亭两座。东碑亭记述班禅六世入京的功绩和建造清净化城塔的意义,下面为汉文,背面为藏、满两种文字。西碑有乾隆题诗。

  在西黄寺殿後中轴线上,是清净化城搭。整座塔除塔顶外,全部用白石砌成。塔建在三米多高的汉白玉石台基上,周围有栏杆、牌坊和辟邪。塔四角各有一座八角形塔式经幢,高七米,各分五层,每层供有八座佛像,雕刻精美,风格独特。塔四周都雕刻有阴文经咒。主塔高约15米,在八角束腰的塔基上,八角形的须弥座承托塔身。须弥座以莲花、卷草、云彩、蝙蝠等为纹饰,座的八面浮雕为佛教故事。座的八个拐角,各浮雕一尊藏族力士像,他们手擎宝塔,气势雄伟,犷悍淳朴。须弥座正南面雕刻佛龛,龛内浮雕三世佛。塔顶为铜制鎏金双层莲花、相轮、宝瓶盖顶。顶端是个金葫芦,金光灿灿。清净化城塔以印度寺大塔四角建小塔为基调,用汉族传统的牌坊、花纹作衬托,用藏传佛教的塔式为主体,形成了融合汉族、满族和印度佛教诸风格於一炉的巧妙建筑。它气势宏伟,布局和谐,雕刻精美,洁白端庄,享有“北京白塔之冠”美誉。

  l983年国务院将西黄寺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987年9月,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亲手创建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在西黄寺成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成立,不但是佛界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创举。将活佛们组织在一起学习宗教和政治的广泛知识前所未有,它是藏传佛教培养活佛的教育将由经院式教学改变为新式的课堂集体教学,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主要培养藏蒙地区的活佛以及格西等高级佛学人才,持戒学理、弘扬法慧大宝、维护世界和平、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办学方针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藏传佛教,培养懂国家法律和政策、精通佛学的爱国爱教的高级宗教人才。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学员成为爱国守法、爱教清净,有知识有能力弘扬佛的法慧大宝;能讲、能辩、能阐扬广博似海的显密二宗理论;能闻、思、修深远广大的三藏经典;能依三乘道次修持的贤正善良的藏传佛教的弘传者;同时还要成为懂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适应世界新潮流的藏传佛教醋究人才的骨干力量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其奋斗目标是努力将学院办成藏传佛教教学和研究两个高等中心,为藏、蒙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聘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高级顾问,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马政策顾问。首届来自西藏和内蒙古等地的42名活佛在这里系统地学习了《藏传佛教史》、《宗教仪轨》、《藏语文》等课程,学制一年。以後招收的学员学制两年。现任副院长为赤耐、却西活佛、那仓.向巴昂翁活佛、曹志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学习条件、学习环境都很优越,教室设在宽阔雄伟、金碧辉煌的大殿内,安装了空调和明亮的吊灯。学校新建了电化教室,图书馆内藏书丰富。学员宿舍也宽敞明亮,一切用具都由学院免费供给。西黄寺这一清朝时期达赖、班禅的驻锡之地,正在成为培养藏传佛教高级僧侣、佛学研究人才和对外学术交流人才的摇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26、永乐大钟寺

26、永乐大钟寺 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北侧


  大钟寺正名“觉生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北侧。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大钟寺原为清帝祈雨场所,1985年被辟为古钟博物馆,收集并陈列各类古钟数百口,成为钟的王国。其中既有原始社会的陶钟,也有民国的警钟,有高达两层楼的大钟,也有仅酒盅大小的微形钟,也有少数外国钟。最引人注目的是号称“世界钟王”的永乐大铜钟。据碑刻记载,清朝雍正皇帝於1733年下令修建这座寺院,雍正认为:“京城西直门外曾家庄有圆址爽垲,长林佳茂,此地右隔城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宜为寂静清修之地,用是肇建梵宇。”寺始建於雍正十一年正月,告成於十二年冬,赐名“觉生寺”。寺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菩萨殿、大钟楼。中轴线两侧各有配殿和跨院。该寺在北京寺庙中并不算是历史最悠久的寺院,然而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京师二百九十一座寺庙细数折》中,觉生寺却位列第三,原因之一,就是驰名中外的永乐大钟被安置於此寺,至今仍悬挂在该寺大钟楼内。觉生寺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大钟寺”。

  觉生寺的大钟是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所以叫“永乐大钟”。铜钟悬挂在大钟楼中央巨架上,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匣米,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撞击之,音色好,衰减慢、传播远。轻撞,声音清脆优扬,回荡不绝达一分钟。重撞,声音雄浑响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方圆5o公里皆闻其音。据冶金部门分析,该钟配方科学,钟体强度达最佳值,故受撞五百多年,仍完好如初。此钟的悬挂方法符合力学原理,悬钟木架采用八根斜柱支撑,合力向心,受力均匀,大钟悬挂在主梁上,全靠一根长一米、高14厘米、宽6.5匣米的铜穿钉,穿钉虽承受几十多吨的剪应力而安然无恙。钟体内外皆铸有经文,外面为《诸佛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弥陀经》和《十二因缘咒》,里面为《妙法莲花经》,钟唇为《金刚股若经》,蒲牢(钟纽)处刻《楞严咒》等,计有经咒17种,皆汉字楷书,字体工整,古朴道劲,匀称地分布在钟体各处,相传是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当初明成祖铸造这么多佛经於钟上,为的是弘扬佛法,使佛经传诸久远。二十三万多字的佛经铸在钟上,击钟一下,字字皆声,等於诵读一遍经文,自然是功德无量。15世纪初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後,营建京师有三大工程,即故官、天坛、永乐大钟。明成祖铸造大钟,是为宣扬“壮举”。大钟铸好後,先挂在宫中,明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清雍正十一年移置觉生寺。钟身内外铸满阳文楷书佛教经咒,是明初馆阁体书法艺术代表作。大钟所铸经文,几百年来误传是《华严厉经》,故有“华严钟”的叫法。近年查明钟上所铸乃以明永乐帝御制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和以《法华经》为主的八种经,并无《华严经》。大钟铸造精致,钟形弧度多变,周身无磨削加工痕迹,充分显示铸造工艺高超,奇妙独特。

  明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之一)铸造。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後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永乐钟铜质精良,致密坚固,合金纯度考究。大钟含铜80.5%,含锡16%,还有铅、锌、铁、硅、镁等元素。这种成分配比,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项下的“钟鼎之齐”的记载极其近似。钟壁薄而经得起重击,音质音色驰名天下。大钟铸好後,待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再沿路挖沟引水,泼水结冰,然後开始搬运;大钟在路上步步滑行几十里才至宫中。再滑到冰土堆上,然後建钟楼,钟挂於楼顶,春天解冻後取土而钟悬。大钟支架四臂八叉,钟纽分上下两节,中间用穿钉固定於横梁上,用木杵轻轻一撞,便发出震心惊魂的钟声。永乐大钟是在德胜门内铸钟厂铸造的。铸好後存放在汉经厂(遗址在产今嵩祝寺一带),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才被移到西直门外万寿寺悬挂起来,并为它专门建了一座方形钟楼,每天由六个和尚专司撞钟之职。据明人蒋一葵记述:“昼夜撞击,闻声数十里,其声谹谹,时远时近,有异它钟。”

  永乐大钟在万寿寺悬挂了20年左右,到明末,人们看到它已经躺在地上了。到了满清八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经过朝臣们的一番争论,根据阴阳五行生克之说,认为大钟属金,北方属水,金水相生,因此,应该把它放在京城之北。于是雍正皇帝最后决定,将此钟置放在地处“京城之乾方,圆明园之日方”的风水宝地觉生寺。移钟工程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完成。乾隆帝题“华严觉海”大匾高悬於钟楼之上。为了悬挂这口大钟,特地在寺後设计了一座两层钟楼,上层圆形,下层方形,楼内有梯盘旋而上。钟楼上各面都有窗,因之里面光线充足,能见度良好,可以清楚地看到钟纽和钟身顶部。悬钟的架子,是用粗大的木梁制成,它的四柱顶部内倾以散力,结构合理,所以经过二百多年毫无倾斜、歪闪的迹象。为了减低钟架的高度,在钟的下方挖了一个深70公分的八角形坑穴,人们可以在坑里观看大钟内壁的字迹。据专家们概括,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第二绝,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是第三绝,有位声学界的权威人士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八个字的评语:“幽雅感人、益寿廷年”。科学的力学结构是永乐大钟的第四绝。永乐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别看穿钉很小,却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永乐大钟第五绝是高超的铸造工艺。

  在中国历史上,古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历史甚至比文字的历史远古老。远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有钟出现,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起到聆音欢娱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音阶与音律的认识渐趋完善,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铙、鎛钟、甬钟、编钟等演奏乐器。“钟鸣鼎食”,日益成为贵族统治者权势地位的标志。悬挂编钟,要严格按照礼乐制度规定的名位等级,天子宫悬(四面悬钟)、诸侯轩悬(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二面悬钟)、士特悬(一面悬钟)。制礼作乐成为当时治国安邦的大事。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的诗句传诵於世。它除了反映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局面外,也说明古钟已成为人们心中崇高、公正、贤明、美好的华夏文明象徵。到了秦朝,又出现了象徵中央集权的巨型铜钟——朝钟。由於中国是钟的故乡,随着印度佛教渐次传入中国,中国的佛教僧人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器——佛钟。以後历代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佛钟、道钟、乐钟。而今天珍藏在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可以说是一口集我国各类古钟之大成的巨钟。明、清两朝,每逢辞旧迎新之际,大钟寺的和尚都要敲钟108下。据说一是因为一年有l2个月、24个节气、72个侯;二是因为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敲108下钟,人听了钟声便可消忧解愁。如今,为了保护永乐大钟,同时又能使广大游人欣赏钟王美妙之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实行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三每天敲钟三次,每次敲钟三下。每敲一下钟声可在殿中回荡7o秒钟。

  过去大钟寺曾是皇帝祈雨、佛教徒做佛事,人们朝拜和游览的场所。北京市人民政府已於1957年公布大钟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已建成一座古钟博物馆,现已收集历代古钟一百八十多口。大部分是明、清两代的古钟,花纹造型精美。其中一口原始社会末期制作的陶钟,据说已有约四千年的历史。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陈列的各种古钟,不仅对研究我国的礼乐制度、思想史、音乐史、断代史等专史有重要价值,而且由於它们荟萃了我国古代工艺技巧之精华,代表了当时的铸造、声学、乐律学、力学的高超技术水平,也是研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宝贵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27、 广安门天宁寺

27、 广安门天宁寺 北京市广安门外北面

  天宁寺位於北京市广安门外北面,初建於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时(47l.476年),原名“光林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隋仁寿二年(602年),改名“弘业寺”,并建了石塔。唐代叫“天王寺”。以后历代都进行改建和修缮,寺庙名称也更换数次。由于元代数度毁於兵火,原寺院建筑几近无存。从明代王绂《游天宁寺》诗,可以看出元末明初时该寺院的荒凉景象。诗云:“古寺寻幽竟夕晖,败垣芳草路依微。鸟啼空院僧何在?树老闲庭鹤自寻。”隋、唐、金、辽、宋诸朝历改弘业寺、天王寺、大万安寺。元末寺毁於兵火,明重建寺院,宣德时改称“天宁寺”(1435年)。现存殿宇为清代重修。

  天宁寺搭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据文献记载,这座塔隋代已有。但是现存的天宁寺塔是辽代建筑,系辽天庆九年(1119年)建;个别细部还在明、清时重修过。这个塔历经九百多年风霜雨雪的考验,依旧完整美丽,实为今日北京最珍贵的建筑艺术遗物之一。

  整座塔建在一个方形大平台上,塔的平面是八角形,立面显著地分为三部分:塔座、塔身和十三层塔檐。塔的总高度为57.8米,是用花岗石建造的,内心设有阶梯通向顶部。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在须弥座上有壶门浮雕的一道束腰;莲座之上的十三层密檐轮廓线呈现丰满有力的“券杀”。每层系缀风铃,每逢风起,铃声铿锵。塔座由两层八角形雕狮和坐佛的基座,以及上带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座组成。塔身隐作券门、直棂窗并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纹饰,形象生动。十三层密檐,紧密相迭,不设门窗,这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式。此塔造型优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称赞它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清王士祯《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

  在辽代建塔时,天宁寺处在当时内城最繁华的市区,可以想象这座造到优美的高近6o米的大建筑物对点缀当时的市容及形成城市的主体轮廓上起着一定的乍用。1949年后,政府对这座古塔十分重视,把它列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并把它组织到市区现划之中,新开辟的天宁寺路正对这座古老的建筑物,作为大街对景。1976年地震时塔刹震落。1992年政府组织进行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塔现归北京唱片厂管理,暂未对外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28、八里庄慈寿寺塔

28、八里庄慈寿寺塔 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


  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位於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内,仿天宁寺塔而建。寺为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於万历四年(1576年)所建。万历皇帝登基时年仅十岁,内外政事均由李太后执掌。李太后平生好佛,在她主政期间,命人在京城内外兴建修缮了许多佛寺,慈寿寺即为其中之一。基址原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太监谷大用墓地。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寺废,迄今已逾百年多,仅留孤塔矗立在寺院废址上。原塔建於明历四年(1576年),挺拔秀丽,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实心密檐式。基座砖砌,须弥座式,雕刻佛像、飞天、金刚力士、壹门、八宝、仰莲等装饰。尤其是上部,雕刻有全行乐器,极为罕见。塔身第一层高大,正面辟四个假门,其馀四面开四扇假窗。在门窗两旁都雕有佛像,南面门券上嵌石刻横额,“永安万寿塔”。塔身以上置密檐十三层,塔刹用仰莲座承以巨大宝珠。那些饰有花卉图案的精美砖刻生动细腻,此塔为明代密檐式塔代表作,今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塔旁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雕刻精美的线刻观音像和关帝像碑两通。慈寿寺旧址现已改建成公园,因慈寿寺塔在历史上曾名“玲珑塔”,故该园被命名为“玲珑公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29、北海佛殿白塔

29、北海佛殿白塔 北京市西城区故宫西北

  北海位於今日北京市西城区故宫西北,原是辽、金、元明、清五代帝王的“宫苑”,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布置精美的古代帝王宫苑。北海面积68公顷,其中水面占一半以上。

  11世纪中叶,北海是辽都燕京城郊的“瑶屿行宫”。金代改建成离宫。据《金史》地理记载:“京城北离宫有大宁宫,大定十九年建”。北海从金代建成宫苑算起,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金在北京建“中都”,大定十九年(1179年)在此大兴土木,营建离宫别馆、亭台水榭,名为“大宁宫”,明昌二年(1191年)更名“万宁宫”。当时北海宫殿齐全,配上金海(太液池)和琼华岛(白塔山),已经建成为皇家宫苑。据说,琼华岛太湖石是从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运来的,原是赵宋皇家林园“艮狱”遗物。艮狱太湖石,又是宋徽宗时从平江府(今苏州)附近太湖中采集而来。公元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焚毁金中都,宫殿建筑改碧华岛海子为中心,建成一座封建帝都禁苑。北海中心的山称“万寿山”(亦名“万岁山”),水域称“太液池”,山顶和山腰兴建广寒、仁智等宫殿。明时在太液池北岸修筑五龙亭,清顺治八年(1651年)又在广寒殿旧址建造白塔,并将岛南部的宫殿改建为“永安寺”。乾隆时除在琼华岛四面建亭榭楼台外,又在北岸修建了先蚕坛、阐福寺、西天梵境、万佛楼、小西天、澄观堂、静心斋等,在东岸修建濠濮间、画舫斋等,具备了今天北海的规模。北海全园布局以琼岛为中心,南面寺院依山势排列,直达山麓岸边的牌坊,一桥横跨,与团城的承光殿气势连贯,遥相呼应。北面山顶至山麓,亭阁楼榭隐现於幽邃的山石之间,穿插交错,富於变化。山下为傍水环岛而建的半圆形游廊,东接倚晴楼,西连分凉阁,曲折巧妙而饶有意趣。北海的布局虽受江南园林影响,但仍保持北方园林端重的特点。1925年辟为公园。1949年後疏浚湖泊,进行全面修整,并增植了果树花卉等,这一占地70馀万平方米的公园,已成为首都重要的游览胜地。与园前团城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公园内以永安寺为代表,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建筑和文物,现择其要而述之,主要佛教建筑和文物以及与之相关文化景观如下:

  (一)“极乐世界”小西天。俗称“方殿”,它是红柱、黄瓦、绿色剪边的方形建筑,高27米,占地面积1246平方米,内外有84根巨大的红柱支撑,气势宏伟,外观壮丽,世所罕见,是我国最大的木构方亭,是乾隆皇帝於公元1750年为祝母(即孝圣皇太后)六十大寿所建。1984年重修这座木构建筑,用了90万块木料。殿中多佛像。上有莲台,周塑祥云,远看犹如神游云端。小西天北面原系“禅福寺”现为经济植物园。园内辟有十个展览室,展出图片、实物、标本等,室外种有经济植物,包括园林常见植物、芳香植物和果树等。1980年园内新建成一个热带植树物温室。

  (二)万佛楼。经济植物园西面是万佛楼,坊题“妙境庄严”四字,是清乾隆皇帝庆贺母寿而建筑的。这幢楼里,有一万个大小佛龛,每个佛龛置一个金质无量寿佛。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把一万个金佛全部劫走。东面禅福寺内大慈真如殿上的大佛身上镶嵌的无数珠宝,也被侵略军洗劫一空。

  (三)碧华岛。一名“琼岛”,又叫“蓬莱山”,系仿传说中的“仙山琼阁”建造。位於北海太液池南部,金代名“琼华岛”,元代为“万寿山”或“万岁山”。岛面积六万六千多平方米。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根据喇嘛建议,在金广寒殿旧址建塔,名曰“白塔”。塔形如负锥,下似覆钟,顶为灰白,故琼岛又叫“白塔山”。岛上建筑精美,高低错落有致,依山势分布,掩映於苍松翠柏之中。南面以永安寺为主体,有**殿、正觉殿、普安殿及配殿廊庑、钟鼓楼等,黄瓦红墙,色彩绚丽。西面为悦心殿、庆霄楼、琳光殿及存放乾隆时摹刻珍品《三希堂法帖》的阅古楼。岛东建筑不多,但林木成荫,景色幽静,别具一格。乾隆书“琼岛看荫”石碑,立於绿荫深处,为“燕京八景”之一。北面山麓沿岸一排双层60间的临水游廊像一条彩带将整个琼岛拦腰束起,迥廊、山峰和白塔倒映水中,景色如画。东南面有石桥和岸边相连,与秀美的景山、故宫交相辉映,黛色岚光,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岛上有许多奇石,刻成峭岩仙洞,各有特色。山巅有古殿,相传是辽太后梳妆台,山腰有石洞,拾级而上,正中有正觉殿、普安殿。白塔就在殿后,殿前有善因殿,用琉璃砖砌成小佛楼,百尊琉璃佛像分置楼四周,殿正中供奉千手观音,一称“镇海佛”。塔前引胜亭内立一石碑,上刻《白塔山总记》。白塔位於琼华岛之巅,是北海公园最突出的建筑。康熙十八年(1679年)、雍正九年(1731年)因地震塌毁,先后重建。1964年和1977年两次修缮。白塔为喇嘛搭,高35.9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座,上有三层圆台(金刚圈),其上承托覆钵式培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有藏文咒语,塔身上部为细长的十三天,上为两层铜质伞盖,边缘悬铜钟14个。最上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全塔共有透风洞眼306个,塔内贮藏佛教器材。塔中央有主心木,套有铁圈,接出环形分布的六道扁铁,端部铁环突出於十三天外皮,承接六根o.5米见方的锻铁挺钩,极为牢固。1976年唐山地震时,白塔受损严重,在搭刹内曾发现部分文物,为研究白塔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现已重修一新。岛上阅古楼内,藏有一千五百多年以来中国箸名书法家134人的34o件作品,刻石495方,是乾隆年间摹刻珍品,汇集了我国书法墨迹精华,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四)永安寺。最早是喇嘛诺不汗驻锡所在。寺为清顺治八年(1651年)所建,先叫白塔寺,後改今名。入寺门为**殿,殿五楹。殿後有坊有亭。亭子正对着正觉殿,再後为普安殿。殿後踏着石台阶上去就是善因殿,内供铜佛像。善因殿四边墙壁上镶嵌着445尊琉璃佛像。该殿後面就是白塔。

  (五)天王殿。在北海西岸。殿前有琉璃牌坊,北面有门额曰“天梵境”,今叫“天王门”。天王殿东西有石幢,东刻《金刚经》,西刻《药师经》,主殿为大如真慈殿。从殿後拾级而上,是十佛塔,塔後系琉璃阁,两层,四面迥廊67楹,四隅各有楼。天王殿十佛塔的西面有北海体育扬,为1949年以後所建。天王殿今改为北京少年科学技术馆。

  (六)九龙壁。建於公元1756年,位於北海体育扬南面。九龙壁用424块七色琉璃砖砌成,高6.9米,长25.52米,厚1.42米。底座为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绿琉璃瓦须弥座,壁顶为琉璃庑殿顶。壁的两面各有九条蟠龙,戏珠於汹涌的波涛和遍布祥云的天空之间。壁的正脊、垂脊、筒瓦、陇垂等处也都有龙形;大小总共有635条之多。

  北海彩色琉璃砖影壁之所以浮雕九条龙,缘起於明神宗(万历)的生母李艳妃笃信喇嘛教,她在宫内建宝华阁、英华殿、宝华殿梵宗楼,供奉黄教佛像,又在北海建立了“大西天经厂”,译经、印经。为预防经厂失火,“镇”住“火神”,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厂门前便筑起这座雕有9条五色蟠龙和海水的影壁。它是中国琉璃工艺建筑中的珍贵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3

回帖

370

积分

大学生

积分
37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1: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30、西直门五塔寺

30、西直门五塔寺 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


  五塔寺原名“真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创建於明代永乐年(1403-1424年),寺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约建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为“金刚宝座塔”。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的规式。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於西关(今西直门)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寺名“真觉”。後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重修了寺院。建成後的五塔寺前临长河背倚西山,成为当时京城士人重阳登高、清明踏青的去处。

  清王朝建立後,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後为避雍正皇帝“胤祯”名讳,改名为“大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是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五塔寺作为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又进行了全面修葺,并请来一千名喇嘛念经,各国使臣都进贡了寿礼,头戴红顶花翎的大臣们奔波於殿前塔後......。当时热闹繁华的情景被绘制在一幅彩图中。图画再现了五塔寺当年的全貌:南临长河,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後大殿,东西分别列钟豉褛、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馀间旁屋。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

  自清朝後期开始,五塔寺逐渐衰落,到民国初年仅剩一塔兀立於一片瓦砾中。由於无人看管,宝塔的铜质鎏金塔刹多次被盔。迫於无奈北平市政府於1937年至1938年对五塔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修缮,增添了院墙、门楼及门楼两侧六间南房。院内圈地30亩。所庆幸的是两棵与塔同龄的白果树竟幸兔於难,至今郁郁葱葱、果实紧累。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国同类的十馀座塔中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砖和青石,内部砖砌,外表甃石。其建筑外形可分为下层宝座和上层五塔两部分。宝座高7.70米,建於高约50匣米的台基之上。宝座最下层是高1.78米的须弥座,由下而上分为圭脚、下枋、束腰、仰莲、上枋等几个部分,外表周匝刻有梵文、佛像、法器等花纹,梵文内容除佛经外,还记述有关建塔事迹。须弥座至宝座顶分作五层,每层挑出石刻短檐,檐头刻成椽子、满头和滴水,每层四周刻佛龛,龛内各刻有坐佛一尊。龛与龛之间及转角处刻有花瓶式柱子,柱头刻有一斗三升斗拱,用以承托枋、檩、短檐。宝座外形的装饰材料均为青白石。宝座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6O米,东西宽15.73米,南北立面各有一方形塔柱,塔柱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小佛龛,龛内原有佛像早已遗失。宝座南门内两侧各有一四十四级盘梯可通宝座顶的罩亭内。宝座的建筑外形顶部比基础收进约半米,宝座比台基高约15倍,给人以稳固、高大、庄重的感觉。

  宝座顶部的台面四周绕以石护栏,东西各有一罩亭。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亭之南北各开一券门通台面。五塔就建在这宝座顶部的台面上,中央为一大塔,四角各置一小塔。五塔均为密檐式,全部采用青石砌成。中央大塔高约八米,下层为须弥座,其上有十三层密檐,每层密檐下周匝刻有小佛龛及佛像。塔顶冠以仰莲、相轮、华盖宝珠组成铜制塔刹。塔座南面正中刻有佛足迹一对,是佛的象徵,有“佛迹遍天下”之意。传说佛祖圆寂之前留足迹於摩揭陀国一块石头上,後人刻佛足以示敬仰。在我国有十馀处佛足迹,北京地区仅此一处。佛足迹旁刻莲花、八宝等纹饰。传说印度高僧带来的五尊金佛就藏在这座塔中。四角小塔形同大塔,只是高度约低度一米,塔檐十一层,塔刹为石制。立於高大宝座之上的五塔及其它建筑,给人以高耸而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感觉。

  在佛教中宝座和五塔各有由来和讲究。按佛经上说,金刚有五方五界:佛部(中)、金刚部(东)、宝部(南)、莲花部(西)、羯摩部(北)。每部有五方主佛:中为毗卢遮那佛,东为阿闲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佛又有五方宝座,即动物坐骑:大曰狮了座、阿閦象座、宝生马座、阿弥陀孔雀座、不空成就迦楼罗金翅鸟王座,所以五塔寺金刚宝塔宝座和五塔的须弥座四周都有狮子、象、马、孔雀、金翅鸟王等五种动物形象的雕刻。五塔寺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寺院荡然无存,只有这座金刚宝座塔幸存下来。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佛教艺术的结晶。在宝座和五塔的须弥座上密布着佛足迹、佛像、五佛宝座、八宝金刚杵、菩提树、**、花瓶、天王、罗汉、梵文、卷草等。这些内容大多属藏传佛教题材,对佛学研究有重大参考价值。金刚宝座塔虽然是以印度的“佛陀迦耶塔”为蓝本,但还是融合了我国传统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证。正是由於在历史、艺术、科学上具有的特殊价值,五塔寺金刚宝座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後,政府部门对这一古老精美的佛教建筑十分重视,多次进行维修,特别是在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使宝塔塔基下沉、後部开裂的情况下,政府於1979年较全面地对古塔进行了修缮,并於198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寺内还开辟了“金刚宝座塔资料陈列室”和“中国古塔图片展览室”等,以供游人观赏研究。现在这里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在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城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4-25 16: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