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大集火爆京城的启示

时间:2009-05-05 00:12:01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点击:0

只要认真研究市场规律,了解企业最真实的声音,了解消费者最迫切的需求,往往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刊记者 李颖

“我家孩子特别喜欢喝酸奶,前两天,我在外贸大集上抢购了一台自制酸奶机,这样就不用为了买酸奶专门去超市了。今天,我准备再去看看我前两天看中的丝巾和箱包到货了没有。”家住北京市海淀区定慧桥附近的刘女士兴奋地对记者说。

3月27日,这一天并不是周末,但在通往金源燕莎MALL的运通101路公交车上,像刘女士这样起早赶集的乘客为数不少。

年初的经济运行,就如京城初春的天气一样,仍不时地透出阵阵寒意,在对外出口不畅的严峻形势下,“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成了社会经济领域当仁不让的关键词。各地新举措、好办法层出不穷,其中,北京市商务局牵头组织的京城外贸大集颇为引人注目。

这天是刘女士第3次到外贸大集“扫货”,得知记者第一次赶大集,她便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向导。

上午8时30分,我们到达金源时代购物中心,抬头就可以看见商场外墙上的“赶外贸商品大集”巨幅广告牌。这时候离正常营业时间仍有半个小时,但 记者注意到,在商场的大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估计有上百人之多。三五个保安面色凝重地在一旁维持秩序,隔着玻璃我们还可以看到商场里几个工作人员 忙碌的身影。

上午9时,商场大门准时打开,人们蜂拥而入。不一会儿,每家企业的展台前都是人头攒动,有些个“热门”摊位甚至被顾客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 通。一路看过去,各类外贸商品涌入记者的眼帘:阿莱克斯的箱包、出口意大利的头绳、远销美洲的长绒丝袜、韩国热销的化妆包……此外,小家电、玩具、瓷器、 厨房用品、服装鞋帽、体育用品等外贸产品也是应有尽有。几个保安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无奈地念叨着“人太多了”。

刘女士带着记者伺机挤进了一家出售睡衣、睡袍的展位前询问价格。销售人员随手拿起展台上的一件睡袍向记者展示:“这件45元,纯棉的,原价至少150元,绝对超值。”

“衣服的质量怎么样?怎么会这么便宜呢?”记者提出疑问。

“这可都是外贸商品!出口的东西,质量绝对错不了。这不经济危机了嘛,在国外卖不动了,出口转内销。”因为周围的顾客太多,卖家并没有与记者攀谈的闲暇,她一边招呼前来“抄底”的顾客,一边指挥同伴“快去取货”。在汹涌的人潮中,记者被挤出了展台。

“外贸”两字加在“商品”的前面,就像是增加了一道光环,这年头,“外贸”几乎就是“优质”的代名词。80年代初期,我国物资较为匮乏,国内的 生产能力普遍较差,很多产品都要依靠进口,冰箱、彩电等商品在当时曾被尊为“高档货”,且以国外品牌居多。人们的言谈中若能偶尔来这么一句:“这东西可是 进口的!”意思就是“这可是高档货”,那真是“特有面儿”的事。可以说,这便是如今人们“外贸商品情结”的雏形。

如今很多外贸服装的款式规格往往是按照欧美人的身材或者日本、韩国人的喜好来设计的,其款式往往超前于国内消费者的眼光,规格也不一定符合国人 的身材特点,但是因其独特的外观、良好的面料、精细的做工还是受到了不少国内消费者的喜爱。这回在外贸大集上,外贸服装展台有不少,纷纷推出了不同幅度的 打折和让利活动,哪个消费者能不动心?

“从服装的做工上就能看出来,只有给外国人做的衣服才会这么精致,要是给中国人自己做的衣服,不是裤线不直,就是线头裸露。”刘女士一边领着记者前往下一个展台,一边说。

“像我这样的身材,也只有穿给外国人做的衣服才合适,肥是肥了点儿,掐头去尾,把裤腿、袖管缩短就能穿了。”听着刘女士的自嘲,展台前的几位顾客忍俊不禁。

前些年有人指出,大家对于外贸商品的偏爱有很多误会,有的甚至还上升到“崇洋媚外”的层次加以指责。但从外贸大集的火爆现场来看,用“误会”来解释这一切似乎并不能令人信服。

90年代以来,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专门为外国品牌“代工”的厂子,原料与销售“两头在外”,他们只负责产品加工,所有产品都交给外国厂商去贴牌 营销。这些工厂都要与外商签订“保密协议”,在“代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外商的款式设计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因为“生杀大权”在对方手里,他们均不敢 有任何疏忽。后来,等到他们学会了生产技术,集聚了人才,完成了原始的资金积累,一旦时机成熟,有很多便开始转型,一部分开始做自己的品牌,一部分转为外 贸商品的厂商。

记者在与多位展销人员交谈中得知,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让国外需求锐减,对很多外贸企业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多人都干不下去了”。大量 的产品积压,资金链难以为继,工人面临失业的状况在沿海的部分地区比比皆是。在此种生死关头,政府出面构筑外贸大集这样一个平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今年3月初,外贸大集先从西边的金源燕莎MALL开始,后在东边的朝阳公园“蓝色港湾”国际商业区跟进,由于集市上各类外贸商品销售异 常火爆,闭集日一再延期。进入四月,西部大集进驻五棵松体育馆“易地再战”,东部大集则增选30余家外贸企业,拉开新一轮的“决战之势”。

“还是我们中国人有钱,开集以来,我们的很多展品都卖断货了。”一位销售箱包的摊主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随口说道。这位张先生来自广东,从事外贸行 业多年了,他们厂的箱包远销欧美地区。据他透露,尽管世界各国的消费习惯不同,但产品质量却是所有国家最为看重的,在质量检测方面,不仅有外商的专门检测 人员,有些还要经过海关、质检等政府部门的检验关。也就是说,一旦发现问题,不仅货品全额赔付,还要连累自身信誉受损,从此要再做生意将会很难。因此,一 般来说,外贸商品在质量上是有保证的,现在外贸竞争中靠的是创新和价格。

那么,会不会有人投机取巧、浑水摸鱼呢?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展销人员告诉记者,过去是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取国家出口退税的政策优惠而进行外贸 产品的生产,现在国家制度日益健全,打击走私的力度加大,这部分商家已经消失不见。但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不少打着“外贸品”旗号忽悠消费者的现象,比如, 走在街上,街边小店的名字仍不乏“外贸货舱”、“外贸上品”、“出口转内销”等字眼,他们所销售的很可能是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残次品。

总的来说,外贸大集以其优质的产品和实在的价格着实在京城火了一把,高涨的消费热情让前来参展的外贸企业喜不自胜。相关数据显示,仅金源燕莎 MALL一处,27天的外贸大集,118家企业光零售就卖出了2117万元,洽谈商家1002家次,参会的66家北京企业中有48家与商场或超市建立了联 系。

在经济形势混沌不明,消费日渐低迷的局势之中,外贸大集缘何能够火爆京城?专家评论,这种做法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规律,适应了当前特殊的 经济形势,因此收到了多赢的结果:消费者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外贸商品,商家则通过资金回笼极大地缓解了外需不畅的困境,政府也通过举办此次活动刺激 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看来,拉动内需促增长,并不必然要政府大手笔的投入,也并不必然要发放各类“消费券”,只要认真研究市场规律,了解企业最真实的声 音,了解消费者最迫切的需求,往往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后,记者一边走一边看,跟着刘女士几乎把所有展台都参观了个遍,刘女士先后采购了一条丝巾、两双木屐凉拖、一件软皮毛领的男款夹克和一个旅行 箱包。这种购买效率,令记者这个“逛街高手”也自叹弗如。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刘女士这么大量的采购,总共花去的钱还不到两千元,也真可以称得上是物美价 廉了。按她的话说,临近中午,她已经“身无分文”了,但从她脸上的笑能看得出,她是心满意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