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三大百货相继闭店传统百货见衰落

时间:2016-10-11 16:07:26 来源:网络 点击:0

举步维艰的传统百货卖场被迫收缩战线。作为入华的首家店铺,经营了18年之久的华堂十里堡店将于11月1日正式闭店。而同样面临闭店困局的百盛集团也于此前发布公告,旗下百盛太阳宫店也将于10月31日停止营业。此外,位于亚运村商圈的飘亮购物中心由于始终经营惨淡,同样在近期面临被收购的命运。至此,京城三大百货“无一幸免”,掀起新一轮的闭店潮。

三大百货掀闭店潮

据悉,华堂商场关闭十里堡店后,在北京将仅剩下丰台北路店、亚运村店两家百货店以及位于三里屯的食品馆。作为华堂进入中国后开出的首家店铺,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在该地区经营已有18年之久,在关闭望京及北苑路店时,华堂商场曾透露关店原因是经营结构调整,而此次,华堂商场方面在公告内容上对于关店原因却只字未提。华堂有关人士表示,除了合同到期,持续亏损是导致十里堡店停止营业的原因之一。

百盛集团9月13日发布公告称,将出售全资中国附属公司的全部股权及相关股东债权,随后百盛回应称,此次售卖的只是北京太阳宫店,并没有退出中国的打算。作为马来西亚最大的百货公司,百盛在中国也曾经风光一时。公开资料显示,从2012年至2015年,百盛至少已经关闭8家门店。10月底即将关闭的太阳宫百盛,是今年在中国关闭的第四家店,也是百盛在中国关闭的第12家商场。据了解,太阳宫百盛店从2010年开业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位于亚运村商圈的飘亮购物中心自2001年开业以来一直人气不旺。购物中心由一层的百货卖场和二层自主经营的小商铺构成,飘亮购物中心面积2万多平方米,但只有ONLY、拉夏贝尔等四家知名服装品牌,其余均为不知名品牌的中小店铺。一些不知名服装的特卖会经常占据购物中心一楼大厅中心。近期华讯公司曾发布公告称,将以1美元收购北京飘亮购物中心,并承担飘亮购物中心15亿元人民币的负债。

老牌商场没落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上半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累计同比下降3.2%,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3.8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零售额同比下降1.1%,相比上年同月回落了3.7个百分点。

流通蓝皮书的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表示,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百货店从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上广开始陆续倒闭。特别是去年,倒闭潮达到相对高点。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大中城市(百货店)倒闭数量在三位数,就是100家左右。而且倒闭还有几个特点:一是从中心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蔓延;二是倒闭的不仅是中资百货店,还有外国大牌的百货店;第三,倒闭的趋势还在加剧;第四,更可怕的是倒闭的不仅是大型的百货店,中小型的也难逃厄运。

百货店的倒闭潮直接暴露出当前商业地产面临的困境。实际上,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热度不减,但是这只限于住宅市场,商业地产却是另一种景象。荆林波认为,百货店本身的“千店一面”与当前网络购物兴盛的大趋势是商业地产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经营成本不断上涨、网络零售快速发展……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传统百货如履薄冰,打造体验式消费的综合购物中心,似乎成为救命稻草。在北京,金源燕莎、大悦城成为综合购物中心的成功样板,北京百货大楼、翠微等老牌百货商场,也在大幅增加餐饮、娱乐等体验式消费业态提升客流。

撤退也是一种战略

当传统实体店与互联网狭路相逢,新生力量总能以雷霆万钧之势颠覆传统营销模式。手指尖的“压网络”取代过去的“压马路”已成现实,在电商呈爆炸式增长的今天,百货店俨然沦为“试衣间”,传统百货业的地位是否已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线下的实体店该如何革新,以求在夹缝中生存?

随着购物中心的崛起和网购规模的扩大,以百盛、华堂为代表的传统百货商场都在经历时代的阵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涉足百货业的57家上市公司,77%的公司营收下降,75%的公司净利润下降,67%的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双降。

经营成本不断上涨、网络零售快速发展……在多重因素影响下,传统百货如履薄冰,打造体验式消费的综合购物中心,似乎成为救命稻草。在北京,金源燕莎、大悦城成为综合购物中心的成功样板,北京百货大楼、翠微等老牌百货商场,也在大幅增加餐饮、娱乐等体验式消费业态提升客流。

但令人担忧的是,购物中心化的百货店还是会遭遇同质化局面。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最新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17个大中城市已落成零售物业总存量达6120万平方米。而全国在建购物中心项目多达323个,总建筑面积3200万平方米,全球购物中心在建量最大的10大城市有9个在中国。

业界分析,综合购物中心能否挽救百货业的困境,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而打造商场的独特个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传统百货也迫切需要拓展电商业务,降低综合运营成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