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寺庙地址大全(33座)

时间:2011-07-12 14:32:06 来源:京城论坛 点击:0

1、广济寺

1、广济寺 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

又称“弘慈广济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西市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於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广济寺初名“西刘村寺”,创建於宋朝末年。据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大学士万安所撰《弘慈广济寺碑铭》记载:都城内,西大市街北,有古刹废址,相传为西刘村寺。另清初于宾硕所作《喜云慧大师传》中称:“按宋末有两刘家村,在西者为西刘家村。村人刘望云,自谓天台刘真人裔孙,得炼气法。一曰,有僧号且住者过之,望云出迎,求其说法。因为之建寺,曰西刘村寺。”若依此记载,广济寺自刘望云始建,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元朝(1271-1368年)时,西刘村寺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朝末年毁於战火。到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村民耕地,发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是古刹遗址。天顺(1457- 1464年)初年,山西僧人曾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於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宪宗於成化二年(1466年)下诏命名为“弘慈霞济寺”。此後,广济寺僧人不断进行修建,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广济寺志》称:“点染丹艧,焕然一新”;“幡幢供器,寺所宜有者,无不毕具”。“京师宝坊,斯为第一”。

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敕修,增建御制碑文匾额和御临米芾的《观音赞》,还增塑了释迦牟尼流金佛像。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修缮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寺中旧有古树一棵,树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的《铁树歌》。1924年正门匾额改为“敕赐弘慈广济寺”。1934年1月8曰,大殿突然起火,延烧殿宇数十间,古玩字画,瓷铜玉器等物,损失无数,所藏《法华经》一百多部,均付之一炬,铁树亦被祸及。1935年,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资助下,按明朝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1949年後,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全面维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

中国佛教协会是我国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1953年由陈铭枢、叶恭绰、圆瑛、能海、虚云、吕澂、赵仆初、周叔迦等20位佛教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它的宗旨是: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中国佛教协会的任务为:团结和倡导广大佛教徒参加各项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爱国爱教的立场上,维护教徒信仰自由权利,推动教徒学习宗教政策和其它有关政策法令,爱国守法;支持教徒管好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积极开展佛教教育和学术研究;出版佛教刊物,协助政府保护佛教文物古迹;发展与各国佛教徒的友好联系,增进中外佛友文化交流。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法音》杂志编辑部也设在广济寺。《法音》杂志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机关刊物,杂志为月刊。创办於1953年,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现任主编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该刊物除了对中国佛教界的动态随时进行介绍、报道外,还登载一些佛学知识、修行心得、学术论文等,内容丰富多彩。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於1987年4月23日成立。该所的主要目标是:总结和继承我国佛教文化的精华,重振我国佛教研究的国际地位。对佛教教理、教史以及与佛教有关的文化遗产进行如实的研究。注意延揽研究佛教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培养年轻的佛学研究人才。同国内外佛教界、佛教学术文化团体进行学术交流。现任所长为吴立民先生,同时还聘请了多名佛学专家学者为高级研究员。

1972年和1976年,广济寺进行了两次维修。今天的广济寺,在佛像的安奉和经典文物的收藏,法器的陈设和寺院的布置与管理等方面,都远胜前代。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弼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和多宝殿。东西两则除钟楼和鼓楼外,还有整齐的配殿。寺庙的西北隅是戒坛殿和汉白玉砌成的戒坛,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广济寺保存的最古建筑物,今称“三学堂”。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曲径通幽,庄严寂静.

大雄宝殿有一尊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铸造的铜宝鼎,高约两米,鼎身铸有佛教八供(轮、螺、伞、盖、花、瓶、鱼、结)等花纹,造型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是珍贵的艺术珍品。殿後壁悬挂一幅《胜果妙因图》,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画师传雯用手指所画,高五米,宽十米。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我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仓及布袋和尚等。广济寺内最具佛教特点的文物是“三世佛”像和“三身佛”像。“三世佛”在大雄宝殿,从东至西为过去世的迦叶佛、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的弥勒佛。“三身佛”是释迦牟尼的三种身像,即法身、报身、应身。供奉在多宝殿内。多宝殿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殿正中供奉三尊明代铸造的铜佛像,两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尼泊尔、印度、孟加拉、日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越南、美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佛教界来访人士赠送的珍贵礼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广济寺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7万多部佛教经典,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寺内还有l721年-1753年甘肃临潭县卓尼寺雕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经》,共231包是佛教典藏中的珍贵文本。尤其是宋、明血写佛经更为珍贯。

中国佛教协会现任会长是赵朴初先生(1907- ),安微太湖人。幼承家学,勤於文史。大学时接触佛学,遂深入研习佛教各宗教理,成为当代著名的中国佛教学者、居士。赵仆初先生一生致力於爱国爱教活动,1936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发起成立“中华佛教护国和平会”。抗曰战争爆发後,参加“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收容、救济战区难民,动员大批青壮年参加抗战。1939年参加“宪政促进运动”。1945年,他与马叙伦、许广平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运动”,争取民主,反对内战。1949年赵朴初先生代表中国佛教界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83年起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职务。1952年,赵朴初先生发起并踌备成立中国佛教协会。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後,历任该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等职。1982年日本佛教传道协会特授予传道功劳奖,日本佛教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85年日本庭野和平财团授予“别平奖”。

广济寺现任方丈是明阳法师,84岁原籍福州人,1921年出家,师从圆瑛大师。现同时出任天童寺、西蝉寺、龙华寺、圆明讲堂等许多寺院之方丈。兼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本寺现任兼任是演觉法师,42岁,原籍甘肃人,1982年出家,师从常慧法师,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2、后海广化寺

2、后海广化寺 北京市西城区後海鸦儿胡同

广化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区後海鸦儿胡同,是北京著名的佛教石方丛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後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厌龄敌居。全寺占地面积二十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四合院。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三个院落之间迥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广化寺大约建於元朝,据《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但具体年代不详。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1328年),灵济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1332年)在此寺住,发颢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後成此大刹。”据此,广化寺的创始年代大约在1342年前后,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明清时期,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为京都有影响的佛刹。20世纪60年代,从大雄宝殿墀下发掘了两通断残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立的《敕赐广化寺记》碑,仅存上面几句引文依稀可见,为研究广化寺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另一通是《正宗记》碑,明成化二年(1466年)立,刻有“广化寺开山第一代住持灵济号大舟”至第五代住持圆环及其弟子一百多人的道号法名。另一面记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侣部为乞恩事,於内府抄出内官太监苏诚题,有宛平县日中坊原有古刹墓址一处,囗将自己财物并募缘修善佛殿□□已完,见有僧入灵济,领众居住,缘无寺额,”奏请“圣恩怜悯,乞赐寺额”。可见,明朝初年寺废,天顺至成化年间予以重修。由於得到内府太监苏诚的资助,重修后的广化寺规模宏大。另据寺内现存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弥陀会记》碑记载:此时的广化寺成为净土宗道场,住持圆环率众举行了盛大的弥陀法会,盛况空前。清道光年间(1821-1550年)《请书碑》中记载: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当时住持广殊法师敦请自如和尚任方丈。从此,广化寺成马“十方寺”。自如方丈圆寂後,印法法师继任方丈。自道光六年(1826年)始,历二十年,募资重修了殿堂僧舍。正如《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所载:“後海北岸之广化寺,古刹中之新者。闻光绪初年残败殊甚,后募化於恭邸,为之重修正院殿宇。”

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1908年,张之洞将个人藏书存放寺中,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次年获准,清政府派缪荃孙主持建馆事务。中华民国成立後,教育总长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次年开馆接待读者。不久迁馆它处,广化寺又恢复为佛教寺庙。1927年玉山法师任广化寺住持。玉山法师注重修持,率领僧众遵守佛制寺规,实行禅净双重。寺内有“三不”制度,一不攀龙附凤;二不外出应酬佛事;三不私自募捐化缘。使广化寺闻名四海,有常住僧人五十多人。

1938年,在当时寓居广化寺的溥心畲居士捐助下,玉山方丈主持重修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也称后殿)以及东西配殿、配楼。为广集资金,当时还邀请了知名书画家题字作画,在中山公园水榭展开义卖,得款捐助广化寺,使修复工程圆满成功。l939年,广化寺创创了“广化佛学院”,招收学僧数十人,聘请著名佛学家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儒等佛教学者任教,培养僧伽人才。后又创办了广化小学,免费招生,为贫苦困难的学生提供书籍和学习用具,直到1952年由北L京市教育局接办。

1952年9月,虚云大师率其弟子七人自武汉来京驻锡广化寺,当时在京的佛教界人士李济深、叶恭绰、陈铭枢、巨赞及佛教徒纷纷前来参礼这位佛学大师、禅宗高憎,平静的广化寺一时称盛。“文化大革命”前,广化寺仍作为佛教活动扬所开放,基本保持了古刹旧观。“文化大革命”中,广化寺佛像遭到破坏,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但《大藏经》及佛教文物都被封存,没有受到损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化寺也获得了新生,成为北京市佛教活动的重要场院所之一。1983年,广化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成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近年来,北京市佛教协会筹措资金对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四进殿堂以及东西配殿、配楼,进行全面维修,油漆彩绘一新,奉安佛像,从市文物部门请来一尊毗卢遮那大铜佛像供奉在大雄宝殿,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二金刚也重新塑造,逐步恢复了清静庄严的面貌。1986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文物组,对广化寺的经书、字画、碑拓、法物、瓷器进行整理、鉴别,使珍藏多年的文物重放异彩。经过挖掘、整理和鉴定,广化寺共收藏国家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其它物品49件,不少是文物珍品,有很高的价值。有明永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清雍正皇帝抄写的《金刚经》,还有不少明清名人字画,《大藏经》共4部2761函,也十分珍贵。

1989年10月12-18日,广化寺举行建国以来最为隆重的法会——“启建礼忏讲经会”。山门外,“佛日高悬光明世界,日日大转普利人天”的对联十分醒目,大殿前的横幅书写者:“观音道扬,和平法会”。北京佛教界人士聚集一堂,祈祷人民安乐,世界和平。法会结束时,还施放瑜瑚焰囗,演奏了佛教音乐。

广化寺现任监院及代方丈为藏通(怡学)法师,40岁,原籍山西晋城人。1983年3月在山西五台山碧山寺师徒成广法师出家。现兼任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市青联委员。

3、宣武法源寺

3、宣武法源寺 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一干三百多年历史。据《元一统誌》记载,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徵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

满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改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发展到唐代,国家统一,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自己组织的情况下,由道宣创立的一个宗派。道宣创立的律宗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所谓“戒体”,指弟子从师受戒时,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习的功能。律宗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规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作持”是“众善奉行”,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出贞於僧侣,鉴於农民利用宗教起义的历史事实,对佛教进行整顿,扶正祛邪,又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环境中的正常发展。清朝是继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设戒坛,定其为律宗寺庙,意在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律宗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御制法源寺碑文》称:“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明戒,亦祗知心之说,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达矣,(必须)识心达本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解说“达源”乃“巨而忠国孝亲,制行立事;细而饮食起居,日用常行”,还说“本皇祖劝善至意,书‘存诚’之颜,揭示万古达源之要”,从而点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在这里,“法海真源”的意义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从宗教本身的意义来讲,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通指包括佛教教义在内的一切事物。弘扬佛教,追本溯源的话,就首先要抓住律学,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

法源寺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是一座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名刹。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榭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l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弥勒佛背後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米。俩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0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脑后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像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l.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礎,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元物,它的花纹与庙中佚失的唐天元十四年(726年)石幢的花纹是相近的。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台基高一米多,周围设以砖栏,殿堂建於台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之称式样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相同。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 《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应历七年,957年),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最为珍贵。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净业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及为精美,几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净业堂内供奉一尊明代铜制巨像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米),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砖结构,高3.3米左右。辽清宁三年(1057年)大地震时倒塌.室内尚存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苏灵光书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原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碑文全文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我国古代的碑文,都是从右至左书写,而此碑却是从左至右的,在我国古代仅有一例。

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官殿,这里陈列着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育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座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整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家珍贵文物。另外还有不少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最後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艺术精品。阁内珍藏明、清时期所刻藏经。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1949年以後,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保护,多次拨款堆修。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中国佛学院是以培养僧才为目标的高等佛教院校,1956年在法源寺创办,第一任院长是喜饶嘉措大师。当时设本科、专修两科,来自全国各地的寺庙100名学僧在这这里学习。1961年设研究部,1962年开办藏语班。到1966年停办时,已培养毕业生300人,他们现在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中担任住持和寺庙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先後设立专修、本科和研究班,招生的对象是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文化程度以上,已有相当时间的出家经历、信仰坚定、律仪端正、品学兼优、爱国爱教的青年僧人。近二十年来,中国佛学院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为教学的指导方针,培养学僧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文、史、哲知识水平,使学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及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

为支持中国佛学院培育法门龙象,绍隆佛种,1998年在香港著名企业家、杨钊大居士的资肋下,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既具民族风格,又备现代功能,是目前中国佛门最高学府中最为先进的设施。

中国佛学院院长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担任。法源寺现任住持为传印法师,72岁,原籍辽宁庄河人,1954年出家,师从崇仁法师并从虚云大师授戒,毕业於中国佛学院,留学於日本佛教大学。现兼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本寺现任监院是白光法师,73岁,原籍四川人,1947年出家,毕业於四川大学。

4、东城雍和宫

4、东城雍和宫 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

雍和宫位於北京市东城区内城的东北角即雍和宫大街路东,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创建於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

雍和宫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l693年),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胤禛因生母吴雅氐是宫女,15岁受封爵号“多罗贝勒”。清代宗藩爵号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六级。贝勒这个爵位并不显贵,所以选赐明代内宫旧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晋封“和硕雍亲王”。“亲王”是皇帝近支亲脉,他的旧宅也改头换面,声势、规模都大大扩展。而且,正门、正殿、寝殿的屋瓦都换成绿色琉璃瓦。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登基后,亲王府作为行宫改称“雍和宫”,便列入“龙潜禁地”。l735年,雍正帝暴卒,弘历继承帝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帝鉴於雍正登基前在雍和宫居住30年,所以梓宫供奉在雍正帝生前寝殿“永佑殿”。移棺前,昼夜加工,将昭泰门、雍和门、雍和宫正殿、永佑殿、法轮殿等处,改为黄色琉璃瓦。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说,黄色代表中央方位和至尊之义。我国自宋代起,皇宫的殿顶就多用黄色琉璃瓦覆盖。雍和宫的墙垣举涂成红色,因为红色在我国民俗中,历来是吉祥、喜庆的标志,并含有庄严、幸福的意义,在建筑色彩上也属最高等级。雍和宫享有皇宫的规格,这就是它黄瓦红墙的原因。以后,雍正帝移葬清西陵,永佑殿改名“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正院改为喇嘛庙。乾隆帝之所以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正如他在《喇麻说》碑文中所述:“盖因蒙云奉佛,最信喇嘛教,不可不保护之,以为怀柔之道。”并以喇嘛教来保全“大清基业万年磐石之安”。正因如此,雍和宫在神御殿供奉雍正皇帝的影像,使寺院具有奉佛和供奉清帝祖先的双重职能。此后,乾隆皇帝大兴土木,增建许多寺庙殿堂,从而使雍和宫规模宏伟,巍峨壮观。清人曼殊震钧在《天咫偶闻》中描写道:“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

在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日伪政权统治下,雍和宫遭受极大破坏,许多艺术品和珍贵文物被侵略军和反动官僚窃取。到1949年前夕,雍和宫已是杂草丛生,殿堂残破。1949年後,政府对雍和宫的修缮极为重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後到雍和宫视察。1950-1953年,国家拨巨款对寺院全面修缮,雕梁画栋,金装绣裹,使它再现往日庄严和华美。1953年,印度、缅甸等七国僧侣代表团在这里举行隆重法会。1954年,达赖和班禅都到雍和宫讲经说法。印度的尼赫鲁、缅甸的吴努、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来此朝拜。国内外游人香客参观、朝拜者络绎不绝。“文革”期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建筑、碑文、影壁、牌坊、经卷、法器等全部得到妥善保护,这座文化艺术宝库得以幸存。1977-1979年国家又拨款300万元进行全面修缮,其中佛像贴金就用去黄金700两,使雍和宫更加庄严瑰丽,金碧辉煌。1981年2月,雍和宫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雍和宫恢复了由喇嘛担任格斯贵、文赞、得不奇等宗教职务,成立了教务委员会,负责管理寺内事务。委员会下设扎布桑(办公室主任)和教育、宗教、生活、库房、接待、卫生六个奈日布(管家),并制定了宗教活动、文物管理、外事接待等各项规章制度。1983年,雍和宫又成立了庙务管理委员员,管理寺内宗教事务。

雍和宫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大殿,其中以法轮殿和万福阁最为辉煌。两侧有鼓楼、钟楼、碑亭、讲经殿、密宗殿、药王殿、西殿、戒台楼、班禅楼等建筑,相互对称,形成一座布局完整、具有融汉、满、蒙、藏建筑特色於一体的喇嘛教寺院。它的布局特色是前半部疏朗开阔,後半部密集起伏。前半部的影壁、木石、牌楼点缀,深远的甬道,浓郁的古松翠伯,给人以幽静、深远之感。从昭泰门以後建筑群密集起伏,殿阁错落,飞檐宇脊纵横,与前半部形成鲜明对照。雍和宫南门囗是三座精美的牌楼,高大华丽,气势非凡,牌楼正面和背面的匾额均为乾隆皇帝所书,北牌楼的匾为“寰海尊亲”、“群生仁寿”,东牌楼为“慈隆宝叶”、“四衢净辟”,西牌楼为“福衍金沙”、“十地圆通”。

雍和宫拥有众多极具特色的佛教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文物有:

一、木雕“三绝”,指五百罗汉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龛。“五百罗汉山”在其中以法轮殿和万福阁最为辉煌殿,整个山体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层峦叠嶂、阁塔错落;五百个用金、银、铜、铁、锡铸制的罗汉置身其间;讲演佛法的、降龙伏虎的、乘鹤飞升的,或坐或卧,或醉或思,或笑或痴,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姿势生动,雕技精湛。可惜历经战乱,山上罗汉仅存449尊。

檀木大佛就是万福阁的迈达拉佛。这尊巨佛是用一棵白檀树的主干雕成的,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埋有8米),直径8米,全重约100吨,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其缘起是由於雍和宫坐落在柏林寺右,乾隆帝恐其影响“龙潜禁地”风水,准备在雍和宫北部空旷之地建高阁供一大佛,以作靠障,借助佛力保佑平安。1750年乾隆帝将治藏大权交七世达赖喇嘛。达赖为报答“浩荡皇恩”,用大量珠宝从尼泊尔换来这棵巨大的白檀树。由西藏经四川,历时三年之久运至雍和宫。之後,先搭盖一座“芦殿”雕刻大佛,然後再建万福阁。“迈达拉佛”是蒙古语,梵文音译“弥勒”,汉语意思是“当来下生佛”。《弥勒下生经》说他是释迦牟尼弟子,被释迦指定做接班人,先於释迦涅盘,升入兜率天,56亿7千万年後,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即“未来佛”。这尊大佛体态雄伟,全身贴金,镶有各种珠宝。他身上披的大袍,连裹带面就用去了5400黄缎。

楠木佛龛在万福阁东厢的照佛楼内,上下两层共10间楼房,楼里有一尊照佛(旃檀佛)。佛经说,释迦牟尼到兜率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讲《涅盘经》,佛弟子请求佛留下影像,画师画像时不便直视佛,只好请佛站在水边,照水中佛影画,所以叫“照佛”。佛像画好浚,用旃檀木按佛的形象制作:右手屈臂上伸,称“施无畏印”,表示佛能除众生苦;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佛能满众生愿。後来,仿照此形象制作的佛像也叫“旃檀佛像”。照佛楼的照佛是仿木刻旃檀佛,用铜浇铸而成,很名贵,但供奉这尊照佛的楠木佛龛更为名贵;佛龛从地面直达楼顶,高约十几米。照佛背後有一火焰背光是楠木雕刻并涂以黄色,黄铜镜镶嵌在背光中,夕照时,佛像生辉,蔚为奇观。同时,利用透雕手法突出的99条立体金龙翻腾於云海之中,形态逼真。

二、铜铸须弥山,雍和宫大殿前的庭院里,椭圆形汉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达1.5米的青铜“须弥山”。须弥山是梵文Sumeru的音译,意译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说是世界的中心。佛经认为,世界的最底层是风轮,其上是水轮,再上是地轮。地轮之上有九山八海,须弥山就在这山海之间。须弥山高84,000由旬(“由旬”是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日月环绕须弥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须弥山层层建立。须弥山腰有“犍陀罗山”,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还有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就由四位天王护持。须弥山顶部为“帝释天”。帝释天下面有一圈星象图,是按古代天文观测的结果依次排列的。据说造些星座的分布和标记大体上符合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在佛教中,须弥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顶的帝释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极乐之处。因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佛祖释迦牟尼经常在此讲经说法。不少寺院石窟佛都坐在叫做“须弥座” 的座位上,成为一种象徵。

三、“坚三世佛”。雍和宫大殿原是雍亲王胤禛在府裹升殿受贺的地方,叫“银安殿”。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後,银安殿成为正殿,便供奉三尊高2米的铜佛,两座汉白玉石座上排列蒙麻披金的十八罗汉。这三尊铜佛都结跏趺坐。佛像背後是蛟龙背光。背光象微像的身光,成叶形屏风状,上雕刻蛟龙象徵释迦牟尼涎生时九龙灌浴。这三尊铜像的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他是现在世的佛,结跏趺坐,右手放在右腿膝盖上,称“成道印”,表示他在大地上艰苦卓绝的修行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左手向上放在左腿上是“禅定印”,表示他静坐思虑人生的无尽苦难。东边上首是燃灯佛,他是代表过去世的佛,佛经说他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释迦牟尼前世曾买五茎莲花供献燃灯佛,燃灯佛预言释迦牟尼九十一劫後之“此贤劫”(现在世)时成佛。燃灯佛结跏趺坐,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扣在一起,合成一个圆圈,表示修成正果。西边弥勒是代表未来的佛。他结跏趺坐.双手成“说法印”,表示他56亿7千万年後,“三会龙华”,对天、人、地、众生说法。大殿供这三尊佛,表明从无限久远的过去,到无限遥远的未来,都是佛的世界;这是从时间上说佛教历史悠久、生命久长。由於时间从上古到今世到未来呈坚向,所以称“竖三世佛”。

四、六道轮回图。雍和宫万福阁东厢的照佛楼,原是乾隆生母供佛之处。那里陈列着两幅画像:旃檀佛画像和“六道轮回”。佛教是主张众生平等的,认为世世代代的人处於不停的车轮般的回旋之中,机会均等。人死了以後,来世有六种“出路”:或为天神,或为人或为阿修罗,或为畜生,或为饿鬼,或下地狱。《长阿含经》说,人在来世的归宿,主要看现世的表现,如积善德,下等种姓下世可成为上等种姓;如劣迹不堪,上等种姓下世也会成为下等种姓,甚至沦为地狱,这一切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六道轮回图”绘一个长爪三眼、形如黑熊的巨大怪物坐在地上,抱着一个大车轮形的圆圈。圆圈四周彩绘各种人物和奸、杀、抢劫、欺诈、偷、盗、吃、喝、嫖、赌等恶行劣迹。几股气流将圆轮分成六道。第一道内五色云端中宫阙巍峨,宛若仙境,第二道内市井社会,平民百姓,称“人道”;第三道内硝烟四起,有水、火、旱、涝,称“阿修罗道”;第四道内男女鬼怪,囗内生烟,骨瘦如柴,正受严刑拷打,称“饿鬼道”;第五道内猪狗牛马、鱼介昆虫,称“畜生道”;第六道内刀山冰谷,火海炼狱,鬼怪在受煎熬,称“地狱道”。此图形象地儆戒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达到劝恶从善的目的。

另外,在法轮殿西边木架上有《大藏经》108部,东边木架上有《论藏经》207部。在殿内小玻璃格内展出两部藏文金字经,是乾隆皇帝亲笔抄写的《药师经》、 《大白华盖俄轨经》。殿东西两边墙上有精细的壁画,描述了释迦牟尼的传教历史。雍和宫後楼内还供奉一尊三头六臂形状的“大白伞盖佛母像”。左边供奉着白救度佛母像,右边是绿救度佛母像。楼左边是东顺山殿。

除上述文物外,雍和宫还有木刻三佛、宗喀巴铜像、十尊铜质欢喜佛、腊八粥大锅以及“大五供”、“七珍”、“八宝”法器等,皆为著名珍贵文物。雍和宫内现常住喇嘛有八十多人,每年来此烧香参拜者上百万人。雍和宫现任住持是图布丹活佛,73岁,原籍内蒙古人,现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现任监院是加木扬.宁杰活佛,32岁,原籍辽宁人,1983年11月出家。现兼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北京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

5、宝珠峰潭柘寺

5、宝珠峰潭柘寺 详细地址: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馀脉宝珠峰南麓

潭柘寺位於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馀脉宝珠峰南麓,因山有龙潭和柘树,又名“潭柘山”,因而寺随山名称为“漳柘寺”。潭柘寺地理环璋极好,寺後九峰环抱,寺前山峰好象一座巨大屏风。传说此地原名“青龙潭”,唐代法师法藏来此开山布道,青龙惧而远遁,潭因而化为平地。

潭柘寺历史悠久,民间曾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之说,这意味着潭柘寺历史比北京城还要早。据清朝神穆德《潭柘山岫云寺志》记载,潭柘寺前身是晋代(265-317年)“嘉福寺”,距今约有1700年历史,而北京城如果从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算起,大约比潭柘寺晚800年。武则天时,寺庙扩建,改名为“龙泉寺”;金代皇统年间(1141-1149年)重修后,改名“大万寿寺”。元代及明初都有修建,但历经变乱,寺院破坏得甚为厉害。明天顺元年(1457年)恢愎旧名“嘉福寺”。清代康熙、乾隆峙期,曾进行大规模重修,又改名“岫云寺”。清代是潭柘寺最为兴盛之时,已经具备今天所见规模,今日寺内建筑,大部分是明清两代遗物。这座千年古寺,前後多次更名,正名叫什么似乎被人们淡忘了,而俗名“潭柘寺”则千古流传,远近闻名直到今天。

从规模来论,潭柘寺是北京郊区最大寺院。全寺因山而建,殿堂逐步升级而上,叁差错落,层层排列,建筑精美,范围宽广,四周有高大围墙环绕。寺庙内外,古木叁天,寺前流水淙淙,僧塔如林,修竹成荫。寺院坐北朝南,全寺建筑布局可分为三大部分,主要建筑全都建在南北中主线上。中轴线最南面是一座巨大木牌坊,形制为三间四柱三楼,顶覆黄琉璃瓦,檐下装饰有斗拱。木结构全部彩绘,前额上书金字“翠嶂丹泉”,後额书“香林净土”,二者皆为康熙御笔。牌楼的下面放置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牌楼前有古松二株,形状奇特,离地三米多高,枝叶掩映,相互搭扰,犹如一项绿色天棚,遮阳蔽日。山门前还育一单孔石拱桥,横跨在深涧之上,名叫“怀远桥”。过桥即为山门,砖石结构,歇山项,面阔三间,开有券门三座,券脸均为汉白玉石雕花,明间上正中悬匾额,上为康熙御笔“敕建岫云禅寺”。山门两侧为红院墙,蓝琉璃瓦顶,墙上亩嵌有琉璃大字,左为“佛日增辉”,右为“法轮常转”,在阳光映照下闪闪发亮。山门迎面为天王殿,面阔三间,绿琉璃歇山顶,檐下装饰有斗拱,大殿内供奉四尊高约三米的巨大彩塑神像。天王殿前两旁为钟楼和鼓楼。

大雄宝殿是全寺建筑中地位最高的大型建筑。面阔五间,从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下檐均装饰有斗拱。上下檐明间部位悬挂有金字大匾,上檐为“清净庄严”,下檐为“福海珠轮”。殿前有宽大月台,四周绕以石栏,有汉白玉石垂带踏步可供上下。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形碧绿琉璃鸱吻,各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鸱吻是作为镇物出现的,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属水,克火,以其形象放置於屋脊,可镇免火灾。据说康熙皇帝初来潭柘时,在马上看到鸱吻跃跃欲动,大有破空飞走之势,於是命人打造金链子将它锁住。鸱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自然,传为元代遗物,这种古代配件现在北京地区是罕见的。大殿内正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雕像,神态祥和,背後有背光,背光之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下面是石质须弥座,左古两侧分别立有阿难、迦叶雕像。这些像雕刻精美,木质漆金,为清代遗物。

大雄宝殿後是三圣殿,殿两侧植有二株巨大而有气势的银杏树。东边一棵高达三十米,树冠浓荫遮盖大半庭院,树干需几人合抱才能围拢,相传为辽代所种,距今已有千年,现在仍枝叶繁茂,生几盎然。据说这株树在康熙皇帝来潭柘寺时,新生出一个侧枝以表庆贺。乾隆时期,皇帝下诏将造棵树命名为“帝王树”。西侧与它对称的一棵叫“配王树”。中路松树特别粗大,高入云霄,还有娑罗树、玉兰树和各种名贵花木、果树等。寺中天王殿的廓子里,还有潭柘寺一宝,它是一条长约一米,重达150公斤石雕大鱼。这鱼远看似铜,击之能发出清脆乐音。古人说它是一块宝石,其实是一块含铜量较高的陨石。

山门里的建筑依地势而上,一个比一个高。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名为“毗卢阁”,面阔七间,山调大脊,山墙的两侧有台阶直通上一层。下层室内有木质漆金菩萨五尊,均带有背光。殿内挂有乾隆手书大匾“圆灵宝镜”和厉宗万所题“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法”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天”楹联。殿上部为三世座佛,下承六角形须弥座。站在最上层,举目远眺,远处群山如黛,近处全寺尽收眼底。

寺院东部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的方丈院和清代皇帝行宫,主要建筑有万岁宫、太后宫。东跨院东套间内,有一口大铜锅,锅口直径四米,锅深两米。煮一次粥,用米10担,据说不管多少人也吃不完这锅粥,这就是所谓“添人不添米”之说的由来。院中极为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绿竹葱秀,颇有江南园林意境。

离竹林不远,有一座方形流杯亭,重檐四角攒尖,绿琉璃筒瓦,黄琉璃宝顶,名为“猗玕亭”,亭内巨大的汉白玉石基上,雕琢者弯弯曲曲的蟠龙形象水道,像龙头,又像虎头,当泉水流过时,放下带耳的酒杯(古时叫“羽觞”)浮於水上,任其漂浮,酒杯随水流转,止於某处的人则取而饮之。我国古代汉魏时期有“曲水流觞”的习惯,就是每年三月三日聚於曲折小溪两旁,用耳杯盛酒放於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停下就饮,人们借此以修禊禳灾。後人将这一习俗发展、延续下来,并加进新意,凡酒杯流到某人之处,那人就饮酒作诗,久之便成了一种娱乐助兴的游戏了。因此,此亭又名“流杯亭”。

寺院西部院落大多由寺院式殿堂组合而成,主要建筑有戒坛和观音殿等,一层层排列整齐,瑰丽堂皇。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面阔三间,歇山黄琉璃瓦顶,檐下装饰有斗拱,廊下悬挂一块金字横匾,上为乾隆皇帝手书“莲界慈航”。大殿内供奉观音菩萨,敛目合十,隽秀端庄,坐在莲花座上。在观音殿内原保留有妙严公主一块拜砖,据说过去有不少朝代帝王后妃及皇亲国戚都常到这里来拜佛进香。元世祖忽必烈女儿妙严公主来此出家,每日来观音殿礼拜,年长日久,脚下砖竟留下了30厘米深脚印。明代万历年间,孝宗太后曾把这块砖用梨木镶起来,带入皇宫,可惜这块拜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寺前塔院内有各式灵塔七十余座。塔林中的塔马砖、石结构、平面六角形或圆形,多层密檐式。其建筑年代,辽、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其中有建於金天眷年间(l138-1149年)的海云禅师塔,建於金大定年间(1161年一1189年)的通理禅师塔等。墓塔前有石供桌,左古各植一株七叶树。垮院四周密林绕护,绿荫浓深,环境清幽,别有一番天地。在下塔院上方,还有上塔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藏式砖塔10座,下层有藏式砖塔13座,都建於清代(1644—1911年)。这些僧塔为研究佛教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潭柘寺塔林又是我国塔林中数量较多的一处,颇属珍贵,可谓“北京第一塔林”。其中震环大师塔颇具有特色。塔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砖结构,单层覆钵式,基座特别高大,占全塔高度一半,装饰十分简单,覆钵呈球形,耸肩线条比较圆滑。此塔造型挺拔,风格秀逸,为墓塔中珍品。震环和尚是潭柘寺清代开山住持,曾被康熙皇帝钦命为律师。

作为潭柘寺名称起源的龙潭,位於寺後面的集云峰上,山间橡树葱郁,奇花异草遍地丛生。山上有一座围有栏杆的水池,池中龙泉涓涓不绝,清澈见底,喝一囗甘甜清冽。

至於寺名中的柘树,是一种罕见的树种,而且浑身是宝,据说这种树可以治许多种病,因此远近的人们不断来此剥皮挖恨,致使柘树已寥寥无几,险些绝种,再也看不到史书记载的“柘树千章”的情景了。1949年後,政府对此采取了有力的保护措施,使这宝贵的树种得以保存下来,作为名寺应景之物,供人们观赏。1957年潭柘寺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北京市政府拨入巨款,全面修缮潭柘寺。寺院经过整修,焕然一新,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特别是春夏之际。

这里格外引人入胜,犹如一座世外桃园。潭柘寺现任监院为常道法师。自1998年夏季始,潭柘寺重新迎请僧团到寺内主持法务,诵经拜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