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美术馆即将在北京诞生(图)

时间:2012-03-25 13:45:39 来源:天天新报 点击:0

世界最大美术馆即将在北京诞生

继中央电视台新台址、“鸟巢”、国家大剧院之后,即将兴建在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国美术馆新馆(NOMAC)将成为北京又一个新的地标建筑。据悉,这个公共建筑一旦建成,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美术馆,因此兴建计划传出以后,各方就开始关注一个问题:谁将设计中国美术馆?目前,竞标已进入最后筛选阶段,入选的有4位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其中有3人得过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这会是一次先锋建筑概念的强行植入,还是当代文化的一次碰撞和交融?

弗兰克·盖里 用前卫设计与大众审美搏斗

优势:普利兹克奖得主,知名度很高的明星建筑师。拥有成功的案例,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是世界最知名的当代美术馆建筑之一。

劣势:在中国内地没有作品。

加拿大裔美国建筑设计师弗兰克·盖里成名很晚。68岁时,他设计的古根汉姆博物馆落户在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很快,毕尔巴鄂就成为文化旅游胜地。这个大半生以自己的前卫设计与大众审美搏斗的设计师,突然成了明星。在美国老牌电视节目《辛普森一家》中,他以自己的身份出现,他设计的迪士尼音乐厅登上了《旅游指南》的封面……

去年古根汉姆博物馆被《名利场》选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建筑物,盖里由此成为活着的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对于这个博物馆的评语是:“未来的建筑提前到来”,由此可以窥见盖里作品的颠覆性。只有用电脑技术才能绘出的不规则曲线,是盖里作品的特点。

由于盖里的建筑太风格化,他的作品反而不像其他成名建筑师那样遍布亚洲。至今,他在中国的项目只有香港“司徒拔道53号”。盖里说,他一直被动地等待客户上门委托,“中国美术馆具备了他选择项目的3个要素:重要的项目地点、伟大的项目以及杰出的客户。这使我无比兴奋”。

正当大家猜测盖里在中国会造出怎样的奇观时,盖里却一再强调,这个作品会糅合中国文化历史元素,也将反映出21世纪新中国的面貌。“我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周围的环境。我把这种做法叫做"当个好邻居"。我妈妈常常教导我,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对任何人评以恶语。我把这奉为"黄金信条",并在建筑设计中也谨以遵守。我相信建筑有力量去盘活周围的气氛,也有责任去和周围的环境产生良性的互动。”

于是,这位和蔼的老人像一个刚搬来的新邻居一样,跟周围的人套近乎,到大街和胡同里散步。他来北京已经5次了,每次都要尝试新的馆子,到美术馆去溜达,跟许多人聊天。

对话 弗兰克·盖里

记者:在《名利场》评选的1980 年之后世界最重要的建筑时,你把票投给了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和“鸟巢”,你对这两个建筑有什么评价?

盖里:我认为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新台址是他最棒的作品之一。它就像一件雕塑作品展示在北京的天际线上。当你在它周围走动,以不同的角度看它时,它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据我所知,世界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建筑。“鸟巢”的设计给人以一种惊艳的感觉。我可以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成为一个特别的标志性建筑。

记者:北京哪些建筑让你印象深刻?

盖里:我喜欢故宫、颐和园和天坛,这都是杰出的作品!我欣赏它们的建筑技艺,以及对装饰和色彩的运用。我喜爱这些工程对人和空间尺度的考量,以及它们将自然和园林与建筑融为一体的方式。我喜欢这些建筑空间的编排,当我走进去的时候,建筑一层层地揭露出自己。

记者:你爸爸说过你是个梦想家,是真的吗?

盖里:我认为我是一个梦想家,但我的创造力是基于扎实的实践基础上的。只有梦想和实践能力放在一起,才能出现创意。

扎哈·哈迪德 用线条把房子解放出来

优势:普利兹克奖得主,是近年来最被关注的女建筑师之一。在中国有很多项目,包括广州大剧院、银河SOHO、望京SOHO等。

劣势:造型大胆、空间切割喜用弧线,无论造价和维护费用都不菲,伦敦水上运动中心就被批评超支和工期超时。

今年,人们关注扎哈·哈迪德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她设计的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即将投入使用,被英国《卫报》选为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文化大事之一;第二是她在中国市场又有大动作:投标中国美术馆新馆。

伊拉克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最近造访望京SOHO时说道,如果成功地战胜其他三位建筑师,她将成为第一位拿下中国国家级建筑的女建筑师。“我希望建造一些大规模、多功能的复合式建筑,我觉得这是融合我设计理念的最好方式。”

扎哈·哈迪德曾说过,“我的建筑设计是流线型的,即一个没有间断的线,把一个连一个的房子从约束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并不是从重力中解放,而是从现存的秩序中解放,并由此而产生新的秩序”。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玉雕带来的灵感相结合,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方案建筑的内部最大的一个分割空间是从东西方向横向贯穿建筑的巨大双漏斗,由于采用玻璃幕墙,使得它能让人们从外部体验画廊,同时为处在博物馆深处的访客提供外部景观。

对话 扎哈·哈迪德

记者:你不喜欢自然,为何还要来中国?

哈迪德:来中国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了。我曾在中国呆了一个月,几乎去了苏州的每一座园林。当时我还在抱怨,别再让我看任何一个园林了。我还意识到,这些园林和中国山水画里的一样,中国真是让我深感兴趣。最有意思的部分,还是园林的结构组成,上海豫园里对空间有特别的天才般的布置。我曾买了很多特别的丝绸,在那之后的10年里,我一直穿中国的丝绸。

记者:你怎么看你的设计和中国传统建筑之间的罅隙?比如对称、格局等一些东西。

哈迪德:我可以从中国学很多东西,我从长城获得了灵感。我本来以为长城是像高速路一样的笔直,到了这里才发现,长城在每一座山顶都会断开,并不是一条连续的线。这种启发让人很兴奋,你周游世界,可以从不同的地方得到启发,一旦你把它转移到别处,就会在那产生一种独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