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瑞典学者眼中的老北京:东直门

时间:2017-03-31 15:34:55 来源:网络 点击:0

东直门南侧全景

(瑞典)喜仁龙

面朝正东的东直门与面朝正西的西直门遥相呼应,只是朝向完全相反。这两座城门的城楼在形制和尺寸上几乎完全相同,这与其南侧的两个旁门情形不同。不过,东直门的保存状况不如西直门那样完整;瓮城墙已经被拆除,里面的一切荡然无存;而两座城楼亦现状堪忧。不过我觉得,它们的年代不过百余年。根据碑文记载,通向城楼的马道为嘉庆八年重建,而箭楼很可能也在同一时期修缮。城楼墙体很薄,应该不是早期所建。箭楼的局部建造年代可能稍早,但也不会早于乾隆后期;瓮城墙面上有石碑,可惜没有铭文。

东直门的平面尺寸略小于与其对应的西直门:纵墙长26.7米,山墙宽10.7米;墙体厚度为1.2米;城楼整体进深15.3米,面阔31.5米。城楼的结构为通常的三圈立柱,中间一圈嵌入砖墙,而外圈和内圈的立柱被方形抱柱加固。东直门的木结构明显比西直门的年代久远;楼台的栏杆几乎完全损坏,而滴珠板上全是孔洞。屋顶已经开始糟朽断裂,你可以看到上面的绿色,但那绝对不是琉璃瓦的颜色,而来自生长的茵茵青草。北京的尘土在城楼上堆积了几十年,以致立柱最初的色彩和装饰物的彩绘都难以辨识。整座城楼展现出一种时代赋予的沧桑与调和之美。

东直门城楼与箭楼之间的距离远远大于齐化门。从侧面看过去,其范围与西直门差不多——多么雄健壮观的建筑群,尽管两楼间的连接部分已经被毁。瓮城墙垣的平面布局显然与西直门类似,但除了箭楼城台侧面仅剩的几根木桩,已全部被拆毁。幸运的是,这些残垣比齐化门的长一些,其与城墙主体之间不像齐化门那样空旷——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植被生长茂盛;而残垣的断头处显得不那么令人难以接受,尽管事实上这里也有与齐化门一样的台地和盘旋的楼梯。与在贫瘠和单调环境中孤零零的齐化门箭楼相比,东直门箭楼则掩映在枝繁叶茂的绿色中。

因此,瓮城的一些初始特征还没有彻底消失,尽管前部被包围着低矮砖墙和木栅栏的铁路穿过。这座古老瓮城的后部,还保留着一座别致的小关帝庙,庙内供着的几尊精美的塑像已逐渐残朽,一些无家可归的人把这里当作庇护所。寺庙的院墙内外种植着许多刺槐、榆树和椿树,而在古老瓮城的月墙上,散发着幽香的枣树交织成节庆的花环。尽管箭楼不甚古旧,但檐角已经开始脱落,与装点在四周恣意生长的草木和谐共存。

不过,瓮城里残存的这一半自然之美,仅仅是城门之外更加美丽的景象的序曲。春末夏初是观赏这座城门的最佳时节,杨柳吐露嫩叶,护城河中的芦苇充满新绿。如运河般宽阔的护城河是整个景观的动脉;周围的一切无论从实用还是美学的角度,都沿着水面伸展开来。在护城河高高的岸上,黑猪用嘴拱着肥沃的土地;在堤岸的近处,孩童们像小青蛙一样在芦苇丛中玩耍,水里的白鸭拨弄着水花,发出嘎嘎的叫声回应着主人的呼唤。取水的人来到水边,蹲下身子用铁桶打水时,往往会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这田园诗般的风光。向南几步,一艘渡船横在水面上,为往返于对岸和火车站之间的行人提供了便利;不时能看见一只方形平底船满载身着白色夏装的乘客,穿梭在条条垂柳之间。所有这些生动却又宁静的细节都倒映在水中,为平静的护城河平添了几分无形的美感;在火车和汽车闯入这座城市之前,这般悠闲的意境随处可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