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世界需要北京

时间:2017-02-24 15:26:47 来源:网络 点击:0

编者按 “打破一亩三分地。”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的话言犹在耳,也为三地跨区域协同发展开启新的大门。三年来,北京多领域借势前行,环保、新能源车、冰雪等产业在变局中重生。城市功能重新排列组合,旧生意逝去,新商机溢出。本组系列报道讲述了企业泛舟全新起锚的故事。在首都功能疏解的大潮中,大城格局由此一新,产业蓝海浮出水面。

2

从新生时的忐忑,到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博览会, “艺术北京”伴随并见证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最风起云涌的12年。它的成长,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改革变迁、砥砺前行的缩影。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进程中大步向前。文化繁荣成为首都发展的鲜明特色,文化中心的风向标和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彰显。

从谋生手段到终身事业

艺术圈里有一句玩笑话:“从美院毕业的人,一半成为画家,一半成了给这些画家卖画的人。”1992年,刚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董梦阳希望成为一名画家,在几尺画布上去描绘自己的无限梦想,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艺术经纪人”这个当年完全陌生的标签会一直与他相伴。

董梦阳回忆道,“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文化艺术总公司后,我开始与各种艺术博览会打交道,无论是中国艺术博览会,还是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而最初涉足博览会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谋生的手段。”

在行业内打拼多年之后,董梦阳对这一“谋生手段”有了新的认识,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渐渐地在内心升腾。2006年,董梦阳毅然放弃了“铁饭碗”,另起炉灶,与朋友一起创办“艺术北京”。

“其实‘艺术北京’自成立以来,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困难或障碍,每个阶段都有所不同,但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与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董梦阳在回忆“艺术北京”的成长过程时不禁感叹:“人们对艺术的需求正在逐步提高,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开启文化消费的阶段。”

正是市场与环境的变化,让“艺术北京”选择了一条与其他艺术博览会有所不同的道路,即更强调本土化。这使得“艺术北京”呈现出“五三二”的规划格局:中国画廊占五成,亚洲画廊占三成,其余则是欧美画廊,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艺术博览会。

董梦阳认为,无论是亚洲还是全世界,中国都是艺术品市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艺术北京’之所以强调本土化,不仅是相较于其他市场,团队更了解国内受众的需求,全球约1/5的人口都在中国,这意味着未来有那么多人需要艺术,是一块儿希望的田野。”

拓荒大众艺术需求

伴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的起步,拍卖市场一度火爆异常,一个个刷新拍卖纪录的数字接连出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显现,中国经济和艺术市场受到波及,导致画廊业经营运转困难。这对于以画廊为基本参展单位的“艺术北京”,无疑影响不小。面对这一情况,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下设专项基金“艺术北京基金”,首先资助部分画廊参加“艺术北京”。

踏过一浪,又来一浪。因以往的投资理念对高价艺术品高度依赖,使得资源逐步枯竭、市场泡沫不断扩大。自2012年起,我国艺术市场逐渐下行进入调整期,这也是截至目前周期最长、深度最广的一轮调整,直至2016年才逐渐回暖。但正是一轮轮市场调整,让包括“艺术北京”在内的从业者发现,普通消费者正逐步成为艺术市场一大主要人群。

以2016年“艺术北京”为例,为筛选出真正对艺术有兴趣、有需求的观众,设定门槛,当时门票被设定为100元/张。这一价格即使在董梦阳心中,也认为较贵。但实际售票时却发现,买票者排起长队,其中不乏大量圈外人士的身影,实现共计9.5万人次观展。

从当年参展机构的成交情况也能看出,与过去单件成交额达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上亿元不同,几十万元、几万元或是更低的成交额多次出现,最终达成900余件作品成交,150家机构实现成交,占参展总数的94%。董梦阳认为,虽然艺术博览会单件成交额较低,但这代表着一种有机消费,证明人们对艺术市场的认知,已从单一的投资意愿,转向精神文化需求的层面。

其实不仅是艺术市场,近年电影票房的增长、话剧等演出的观众规模逐渐扩大等,均从不同层面体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大众消费领域的重要性。“过去由于生活成本的压力,解决温饱是不少人心中的目标,但随着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教育的普及,就会自然而然地萌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引发普通消费者对艺术市场的好奇与意愿。文化关乎于人性,艺术也不例外,是人们普遍需要的文化产品之一。”董梦阳表示。

广泛撒网提升艺术多元性

当文化创意产业步入大众消费的窗口,所蕴含的市场价值就并非只是数亿元级别,而是存在超过3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即便是在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仍存在千亿元规模的缺口,补足缺口的关键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说起来简单,真正实现却并不容易。“艺术北京”不断提升作品的多元性,进一步诠释“大艺术”的概念,在十周年之际,推出了全新的设计板块。“艺术北京”还于去年首次尝试在400平方米的独立区域内,特别推出一间艺术商店“ART BEIJING STORE”,精选几个不同类别的产品集合,包括厨房用品、卧室用品、文具用品等,组成一个为期四天只售限量首发艺术设计产品的多品牌集合店。2017年的第十二届“艺术北京”将继续加大设计馆的比重,较上年扩大一倍。

董梦阳认为,市场过早细分并不是当下所需,目前还处于一个广泛撒网的阶段,只有市场愈发成熟才会越细分。设计是与生活更加接近的艺术,普通消费者来到博览会可以不买画,但可以买个纪念品,从更具实用性的设计市场认识、了解艺术,找到兴趣点,吸引更多人群。同时艺术市场的从业者、创业者,也需要平台广结善缘与资源。

产品丰富是一方面,高质量的服务则是连接大众的另一关键要素。为提高自身的专业性,近年“艺术北京”接连引进多位国内外专业人才。有五年东京艺术博览会实战经验,担任东京艺术博览会执行总监的金岛隆弘,已成为“艺术北京”的艺术总监;有十余年媒体工作经验的李孟夏,则在2014年末加盟“艺术北京”,担任品牌总监;曾任职于雅昌艺术网、负责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工作的池刚,也已成为“艺术北京”的运营总监,负责项目的运营和管理。

“如今已不是单凭艺术素养就能吸引消费者的时期,在运营、宣传等层面,也需专业知识与经验,提高服务质量,而优秀人才带来的力量必不可少。‘艺术北京’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墨守成规的条条框框,需要逐个击破,实现多元化、年轻化发展。当然,团队搭建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不断磨合的过程,不仅是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磨合,也有成员与平台、与市场之间的磨合。”董梦阳表示。

国际差距是压力亦是动力

随着市场的发展,艺术及文化创意产业愈发受到关注,且基于政府从资金、资源等不同层面扶持文化企业的利好政策接连下发后,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由注重数量型增长,向更重视质量型发展转变。

面对如何提质增效,不少人纷纷将国内市场与海外相比较,试图寻找一条便捷通道,很多人感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不少细分领域的软硬件与海外的差距并非一星半点,艺术市场也不能逃脱,这给包括“艺术北京”在内的整个产业链上的从业者带来不小压力。

董梦阳坦承,尽管相较国内其他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已处于领先地位,但与海外相比,“艺术北京”仍相当于一个小学生。但是,“大家总想用一个国际标准进行衡量,可事实是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与海外存在100多年的差距,非要用国际标准衡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于‘艺术北京’而言,面对的是中国市场、中国受众。”

从国内艺术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与国外先有美术馆的充分发展,再有画廊、拍卖行的发展不同,国内市场则逆其道而行,先是拍卖行火爆增长,然而画廊、美术馆市场则还未真正出现,这与海外先发展一级市场才出现二级市场的经历完全不同。

董梦阳认为,与海外的差距必须通过经验的累积、教育的培养,一步一步、一代一代地逐步缩短、改变,否则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而正是市场的差异,反而让“艺术北京”的团队略松一口气,并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海外先进博览会所提供的内容、作品,并不是国内市场、国内观众需要的内容,这就好比我们是吃腐乳的,而外国人吃起司,你好我羡慕,但跟我们村子没关系。我们需要先管好拥有全球1/5人口的中国市场需要什么,提供质量越来越高的作品,同时学习海外先进的经验。”董梦阳强调。

立足北京输出东方色彩

如今,经过十余年发展的“艺术北京”,已达成近10万的观展人次和90%以上参展机构实现成交的数字,成为北京艺术市场及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董梦阳看来,北京有望成为亚洲的艺术中心,尤其是在当下日本、韩国的艺术市场愈发西方化的大背景下,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作为亚洲的重要市场之一,输出具有东方色彩的内容与价值观,对于亚洲市场、对于世界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北京”也正是立足于此,将“立足本土、完整亚洲”作为目标。

当下“艺术北京”的规模与品牌号召力已得到业内的肯定,而未来的拓展空间仍不可估量。观察国际领先市场可以发现,一个欧洲国家总人口才5000万人左右,但一个展览就能吸引20多万人前来参观,而我国人口相当于几十个5000万,与之相比,观看展览的人数仍较少,这意味着包括“艺术北京”在内的北京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增长空间。

尽管近段时间国内艺术市场中,上海艺术博览会热度较高,但董梦阳认为,这并不代表北京缺少资源,反而是活动数量与资源并不弱于上海市场,甚至在某些领域可实现反超,之所以形成当下的局面,则是因北京市的艺术展览及相关活动在品牌宣传方面较弱,向外界传递的声音较小,对此可以整合各方的资源,集结多个公司或是机构的力量,将活动打包在一起,共同进行宣传推广,从而形成较强的声音与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艺术市场还共同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即从业者面对消费者需求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分析人士认为,追根究底这与部分从业者的固有思维和惰性有关,由于过去艺术品市场发展较为初级,尽管从业者大多采用粗放式经营的模式,但爆发性的发展仍让从业者获利不少。如今人们对艺术的认识越来越高,此时就需要从业者跟进服务,调整经营模式,提升专业性、商业性、学术性。对于这一点,有部分从业者已有所意识,但采取动作的只是极少数,更多的是仍抱着依靠传统模式就能发大财的想法,不愿进行改变。

董梦阳表示,做一个体量大的艺术博览会并非难事,但不是体量大含金量就高,体量小就没有含金量,关键在于质量和品质。“中国企业学习商业的速度很快,但却常常忘记守住两个底线,即道德与专业,若缺少这两项,再发达的商业模式,也会危害行业的发展,而将质量品质不佳的作品拿出去,更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这就要求从业者在每个环节都要回归到匠人的心态。哪怕质量现阶段暂时无法达到领先水平,但却不能不用心、不专心,不能目的不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