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在京外国人的北京印象

时间:2017-07-26 15:18:37 来源:网络 点击:0

作为日益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越来越多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友人来到北京、留在北京。美国小伙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连婚礼都办成了“中西混搭”;卢旺达留学生用毛笔写下“我爱中国”;意大利厨师决定把家和事业安在胡同深处……在他们眼中,北京有着怎样的面貌,古老还是年轻?神秘还是开放?

布拉特来自俄罗斯南方的一座小城,18岁便独自一人到北京求学,2017年将毕业。图为布拉特2014年参加北京马拉松。

  布拉特来自俄罗斯南方的一座小城,18岁便独自一人到北京求学,2017年将毕业。图为布拉特2014年参加北京马拉松。

“这座城市越来越国际化”

俄罗斯留学生布拉特18岁就来到中国求学,北京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这里有一起创办和经营社团、平台的同伴,还有很多很多相识的朋友。他常打趣地说,最重要的是还有他最爱的麻辣香锅!

布拉特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留学生,平时,他最喜欢的消遣就是骑上自行车,在老北京胡同里穿梭。“我最喜欢这座城市的错落感,前一会儿还骑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近旁都是摩天大厦,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出现一条小巷子,钻进去就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变化中蕴藏机遇,是布拉特决定留在在北京的主要原因。

  “这座城市越来越国际化,我可以在这里做我喜欢的事情,和很多熟悉的人在一起。发展中的北京非常有活力,活力中又蕴藏着大量机遇,所以我来到了这里,毕业以后也希望能够留在这里。”布拉特畅想着,可以先在北京找一份工作干一段时间,然后再找机会做做生意。

布拉特来自俄罗斯南方的一座小城,18岁便独自一人到北京求学,2017年将毕业。图为布拉特2014年参加北京马拉松。

  马西莫是米其林三星大厨,曾经在安缦集团、公主邮轮、希尔顿等五星级酒店担任行政主厨,2013年因工作定居北京。图为马西莫在四合院美食课堂。

“胡同里的邻居特别友善”

马西莫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米其林三星大厨,曾经在安缦集团、公主邮轮、希尔顿等五星级酒店担任行政主厨,2013年因工作定居北京。

在意大利,烹饪是一种生活方式,爱厨房就是爱家庭的代名词。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经常要一起做饭。“中国人也很重视家庭,这点和意大利人特别相像。”

马西莫决定在北京安一个“家”,这个“家”,一定要有中西两种元素。于是他相中了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在这里开了一家美食课堂,内部做成了西式的装修,“这样无论中国朋友还是外国朋友来都会感到既亲切又有异域情调。”

闲暇时间,马西莫特别喜欢逛三元里菜市场。在这里,他能买到意大利美食所需的所有原材料,包括最正宗的意大利帕尔玛火腿和奶酪,甚至是新鲜的罗勒叶和迷迭香。

“但是这在五六年前的北京是不可想象的,短短几年,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逛菜市场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马西莫赞叹不已,由此他也开始思考给身在中国的意大利厨师一个可以落脚的家,并促成意大利厨师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分会。

  如今的马西莫习惯了北京的生活,他希望自己将来的宝宝也能在这里出生、成长。“胡同里的邻居特别友善,到我们美食课堂的路不太好找,邻居们经常会帮客人引路过来。”他说。

布拉特来自俄罗斯南方的一座小城,18岁便独自一人到北京求学,2017年将毕业。图为布拉特2014年参加北京马拉松。

  9年前,梅根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来到北京,在北京,一家人最爱去怀柔爬长城。图为梅根的丈夫。

“可以在宁静和繁华间穿行”

多元,是很多在京外国人对这座城市共同的评价。

梅根和丈夫9年前带着两个孩子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来到北京,这里最吸引他们的,就是可以在宁静和繁华间穿行。他们的家乡是一个风景秀丽、安静质朴的小岛,与他们最爱的北京郊区怀柔有着相似的质感,然而却是一样的宁静,不一样的历史。“家乡是一座比较现代的小城,最古老的建筑可能只有200年,但长城却是穿越千年的。”梅根说。

9年来,他们一家每次旅行回来,都会发现身边有了新的变化。

  小区附近通了地铁,街巷胡同变成了公园,走几步路又新开了几家饭馆和一家国际化的超市,怀柔小院的村子里也新修了几条公路……“我们刚来中国时还没有微信,现在却时刻离不开了!这也是北京的一大魅力所在——你要随时准备学习新事物,拥抱新变化。”

布拉特来自俄罗斯南方的一座小城,18岁便独自一人到北京求学,2017年将毕业。图为布拉特2014年参加北京马拉松。

  来自卢旺达的鲁门是北方工业大学的留学生。图为鲁门参加2016年北方工业大学的跳高比赛。

“觉得这里已经像家一样了”

体验过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悠久的文化气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像他们一样爱上了北京。

北方工业大学留学生鲁门最喜欢北京的包容,在这里可以结识世界各地的人。他说:“我可以和南美洲的同学打篮球,可以和俄罗斯人成为室友,可以和欧洲人相约出去玩。我有机会了解到他们的想法、习惯、文化,也有机会让他们了解我,也了解我的祖国卢旺达。”

越南姑娘邓氏璧合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完了硕士,博士也即将毕业。“也说不清是因为什么,就是觉得这里已经像家一样了。虽然已经不可能有机会再长时间呆在这儿,但我可以以家长的身份再来!10年后,等我的女儿们长大,如果她们愿意,我一定要送她们来北语读书!”

塞尔维亚人左兰定居北京已经整整20年,他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这里。从事钢铁行业的他很感谢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好机遇,如今,他更愿意放慢生活节奏,带着相机去逛北京的大街小巷。卖早餐的小推车、酒店门口的石狮子、打着阳伞的行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