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那些与“钱”有关的胡同

时间:2017-01-25 12:20:04 来源:网络 点击:0

从古至今,“钱”在人们的生活中可谓不可或缺,甚至连老北京的胡同名称也有不少与“钱”有关,比如宝钞胡同、钱粮胡同、钱市胡同、大钱市胡同、老钱局胡同、房钱库胡同、白纸坊……

宝钞胡同

元代钱币以旧换新之地

宝钞胡同位于鼓楼东大街北侧、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绦胡同,南至鼓楼东大街,全长800余米,是京城最为古老的胡同之一。明朝属金台坊,嘉靖年间张爵所编《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倒钞胡同”。相传元朝时“倒钞库(司)”设于该胡同南口,故称“倒钞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清内务府京城全图》记为“宝钞胡同”,系“倒钞”讹为“宝钞”,民国以后沿称。

据《中国古代金融史》载:元初仿宋、金旧制,由各地自行印造“会子”、“交钞”(均为纸币),但互不流通。元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开始发行中统元宝钞(即钞票),面额有九种。不限时、不限地,在全国通用。为保证钞值,元政府下令禁止银铜(钱)流通,违者处以极刑。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为整顿财政金融,又发行了至元宝钞,票面上印有:“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五锭。”等字样,犯人的家产还会被赏给告发者。纸钞使用久了便有破损、毁坏,为此朝廷制定了《倒钞法》,即新旧纸币的兑换方式及相关规定,并设置“倒钞库”,以回收旧币,偿以新币。“倒钞库”由户部主管,其办事机构便设在今天的宝钞胡同南口,故该胡同被称为“倒钞胡同”。

“倒钞库”下设“宝钞总库掌贮藏”、“印造宝钞库掌制作”、“烧钞库掌焚毁昏烂宝钞”、“地方设宝钞提举司”,各司其责,同时对违反《倒钞法》者予以严厉处罚,当时列有“伪钞罪”、“改钞补钞罪”、“阻滞钞法罪”等罪名。其中对制造伪钞(假币)者处罚最为严厉,伪造首谋及参与伪造者均处以死刑。

据传,大德年间(1297年至1307年),“倒钞库”有个姓邓的官员负责新旧纸币的兑换。一天趁人不备,他在兑换钱币时,本应在收回的旧币上盖上“销讫”印章,但他却私下里收藏了二十张面额“一贯”的旧币,且未盖“销讫”印章。当时一贯钱约合一两银子,私藏二十张“一贯”旧币,就是贪污了二十两银子。当“烧钞库掌”在“焚毁昏烂宝钞”前做最后的抽样清点(即从众多准备销毁的旧钞中抽出极少的部分进行清点)时,发现有一捆(每捆一千张)面额“一贯”的旧币中少了二十张,于是立即上报“宝钞总库掌”。几经核查,最后邓姓官员私藏旧币之事败露,随即被送交刑部问罪,不久被问斩于大都柴市口(今东城区交道口)。

钱粮胡同

明清时期铸造钱币之地

钱粮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大佛寺东街,且与附近的钱粮南巷、钱粮西巷、钱粮北巷等胡同相通。《北京地名志》称:元代已有钱粮胡同,明代属仁寿坊,因明时钱局,即铸造钱币的机构设此而得名,最早称“钱堂胡同”。到了清朝,宝泉局在此设铸币厂(时称南厂),所铸钱币以发放薪饷(饷银)为主,而清代薪饷又叫钱粮,所以便把南厂所在的“钱堂胡同”改称为“钱粮胡同”。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设置宝源局,隶属工部,天启二年(1622年)又在北京设宝泉局。清代沿袭明制,其中户部所辖宝泉局有四个铸币厂。东厂在东四四条,西厂在北锣鼓巷千佛寺街,北厂在北新桥三条,南厂就在钱粮胡同。宣统二年(1910年)宝泉局被裁撤,钱粮胡同的南厂也被撤销,但地名被沿用下来。

  • 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