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老北京新书面世

时间:2017-05-25 15:30:14 来源:网络 点击:0

手绘老北京新书面世

经过一年的精心编辑,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收录了赵锡山老人130余幅“记忆中的北京”主题水彩画的《昨日重现 水彩笔下的北京》印制完成。昨天,工作人员将图书送到了老人位于前门的家中,再次聆听他对北京城风物的讲述。

本报记者 孙戉摄

手绘老北京新书面世

这幅画展现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前门及周边的景观。图中近处是西河沿建筑群,远处有老北京火车站和当时北京最大的邮政局,护城河岸边可以看到旧时的广告牌。

手绘老北京新书面世

和平门并不是“内九外七”的北京传统城门。其建于民国时期,位于前门和宣武门之间。和平门有门洞而无城楼,只是在城墙上开两个拱形券洞,用来连通南新华街与北新华街。

本报讯(通讯员 洪珊)昨日,笔者跟随北京日报出版社编辑把《昨日重现 水彩笔下的老北京》一书送到前门施兴胡同25号赵锡山老人家中。去年6月22日,本报曾以《前门老人手绘记忆中的北京》为题,报道赵锡山坚持30年手绘老北京风情。近日,收录了老人130幅作品的新书问世,首发5000册。

赵锡山老人接过新书,打开塑封膜,迫不及待看看自己熟悉的画作装订成册。十六开的线装书,用纯质纸印刷,页码在书页的右上方,一并印有赵锡山老人的印章和所在章节。“我们要做有温度的书。”北京日报出版社编辑王寅生说,这本书没有选择用铜版纸做,而是用纯质纸做,让它更有味道、有温度。

王寅生和赵锡山老人结缘,源自去年6月22日《北京日报》11版报道《前门老人手绘记忆中的北京》一文。文末提及“曾经,前门街道给他办过展览,大大小小的展示, 吸粉 不少。几位固定 铁粉 ,张罗着帮助赵老办大展。老人自己则希望能将作品做成一本画册。”

“当时我所在的同心出版社更名为北京日报出版社。”王寅生坐在赵老身边回忆说,“出版社领导要求,哪怕不挣钱,也要出一批与北京相关的书。”在寻找选题的时候,王寅生看到了《前门老人手绘记忆中的北京》的报道:“这就是我们想找的题材。”

“我打听过,如果自己出书,要求还挺多的。”赵锡山说。王寅生坦言:“其实编辑不愿意出这样的书。”扫描画作、平均每20分钟修一张图、经老人回忆反复修改录入一万五千字的图说……

赵锡山老人基本上不靠资料、不找照片,“笔下一座城”全凭记忆画出来,这样一画就是三十年。王寅生从几百幅作品中精选130余幅,分为“那年城门开”、“古都中轴线”、“巷陌悠悠”等六个篇章,展现老北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情景。“这都是我所经历的,多为亲眼所见,根据记忆再现成美术作品。”赵老说。

赵老的画作,都没有图说,如果遇到展览,都是老人口述。这次出书,赵老在每幅画作后面附上一张纸条,上面写有与画作相关的图片说明。比如书中“正阳门鸟瞰图”,旁边写有“这幅画展现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前门及周边的景观。中心线从北至南有中华门、正阳门城楼、前门箭楼、正阳桥、五牌楼。东西向有老城墙和护城河。”沿着这段文字,可以在图上找寻所画之物。

“有的图说只有一句话,读者看了可能不太明白,需要再补充。这样三四个来回,一万五千字的图说才算妥当。”王寅生说,一般出书都是3个月至5个月的周期,这本书历时将近一年。“因为很多画作,时间久远,保存不当,有很多小黑点,美工要一点点抠去,费时费力。虽然周期长,但是值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