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民风篇

时间:2011-08-10 13:50:28 来源:网络 点击:0

  ■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最窄处仅0.4米。若中俩人相遇,得有一人退入胡同的门洞内相让,才能相错通行。

序言 胡同,是北京城建筑的一大特色,更是北京文化的一大特色。古老的城市小巷,浩繁有几千条,历史悠久达数百年。它不仅是交通的街道,更是百姓的生活场所、京城文化发展的舞台。一砖一瓦记下历史变迁,蕴含浓郁的文化气息,算得上一座座展示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幽深的小道里,承载的是深厚的“胡同文化”。

胡同起源:700年的“棋盘”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事实真相无从考证,多数人接受这个说法。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已经过了数百年的演变发展。

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构成北京十分方正的城市,像一个棋盘。住宅是座北朝南的四合院,相互排比而组成胡同,所以东西向的胡同多,南北向的胡同少。这种规划正是吸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承特色。内城的胡同基本是东西向,而且平直规则,外城东部的胡同多为东南向且不规则。

有的胡同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为了宜于通行和采光,元代规划的城区胡同宽度约为9.24米,由于两旁房舍低矮,即使在冬季,只要是晴和的日子,胡同里便充满阳光。

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

胡同名字:历史的痕迹

北京胡同的名称包罗万象,五花八门,各有特点。多以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一条胡同,就记载了一个地方的历史。

有的胡同命名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贡院胡同、兵马司等。

以官方机构命名的胡同如禄米仓、西什库、府学胡同。

以市场贸易命名的胡同如鲜鱼口、缸瓦市、羊市、米市、珠宝市胡同;以寺庙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宝禅寺街、护国寺街等。

以当地特点或形状命名的胡同,如喇叭胡同、扁担胡同、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等。

以胡同里住过的人物命名的,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意接生婆)。

以某种行业集中地命名的如手帕胡同、羊肉胡同等。

因为胡同名称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发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语在里边,像背阴儿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

还有不少胡同带有儿音,更显得京味儿十足,像罗儿胡同、鸦儿胡同、雨儿胡同、上儿胡同、帽儿胡同、盆儿胡同、井儿胡同等。

胡同风景:闹中取静的美

城市中,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酱油、买鸡蛋都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旧时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子磨刀的“惊闺”、算命盲人吹的短笛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里的房屋曾经有一些是很讲究的,大门上钉着门钹,门前有拴马桩、上马石,记述着往昔的繁华。古老的城市中,蛛网一样的胡同,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弥漫在胡同的每个角落,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捕捉新北京的故都余韵》中这样描绘北京故都带给他的奇妙感受:“它灰中泛青,褪色的黄围墙内檀木清香缭绕,在朱门秀阁间漂浮,似乎还能够听到深宅大院里的绸衣窸窣声、泉水溅泼声和走在石板地上拖鞋的噼啪声——我想这些都是种如同蜘蛛网一般匀称精美的文化所发出的声音。”

置身于胡同中,立刻就远离了喧嚣的城市,满身都是安静、祥和的亲切感。院落的青砖灰瓦,百年老树下的砖雕门楼,对仗工整的楹联,雕刻精致的门墩,闲坐门口的老人,追逐嬉笑的孩子……还有清脆的自行车铃,夏日午后的蝉鸣,京腔儿的叫卖。

胡同文化:“顺”与“忍”的人生哲学

现代作家、散文家汪曾祺认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实际也是一种安分,并自得其乐,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能活得自在。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就是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下小雨。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髓是“忍”,安分守已。老北京人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是京城人的人生哲学。永远不烦躁,不起急,什么事都耐得住。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蒸一屉窝头,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来一碟臭豆腐,一块大腌萝卜,足矣。许多老北京人,每天一碗炸酱面能吃上几十年,还美滋滋地说着:“就是好这口儿!”

有位在国子监当过差的老人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都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很讲究“ 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不过平常日子还是过往不多的,偶尔跟街坊棋友“杀”一盘,跟酒友喝两口,或跟鸟友晃着笼子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

胡同之最

■最长的胡同: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

■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仅长25.23米。现已划入杨梅竹斜街,成了小街的西段。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

■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小胡同一分为五,却拐了十九道弯。

■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元朝就有了。

■仅存的过街楼:观音院过街楼。

■最老的胡同:三庙街。可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宣武门向西,穿喧闹的国华商场能看到一条毫不起眼的胡同。

■最老的斜街:上斜街。始于明朝。

■最老的商业街: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近500年历史。清乾隆年间,于街道两端入口处安置铁制栅栏,故有大栅栏之称,并沿习下来成为街名。

■清代高官聚居地:礼士胡同。清乾隆年间的宰相刘罗锅,即刘墉就住在胡同中段的129号。

■清代会馆云集地:海柏胡同。

■胡同游胜地:锣鼓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