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胜古迹介绍

时间:2009-07-17 00:35:27 来源:网络 点击:0

北京名胜古迹

周口店遗址

【周口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其古人类遗址发现于1927年,现在已有地点25处,包括从距今60万年到距今1万多年的多个时期。1929年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在周口店的活动时间大约从距今60万年前到距今20多万年前,共发现6具头骨化石、牙齿157枚,以及许多其他部位的骨头,分属于40多个个体。在遗址中发现有北京人的用火遗迹。1930年发现"山顶洞人"遗址,先后出土了3具人头骨化石,以及许多其他部位的化石,分属于十多个个体,其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1967年又发现"新洞人",其文化时代介于北京人和

山顶洞人之间。

王府井旧石器晚期遗址

【王府井旧石器晚期遗址】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王府井东侧。1996年12月中旬发现于东方广场工地地下12米深处。遗址分为两层,下层距今约22万年前,遗址面积数百平方米,出土石器、兽骨近千件,炭坑多座,为一处平原上的居址。上层遗址在下层遗址上约1米处,时代晚于下层遗址,发现的遗物很少,但它表明人类不止一次在此活动。此处遗址的发现对于北京地区史前人类活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琉璃河乡。遗址东西横距3.5公里,南北纵距1.5公里。为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包括古城址、墓葬区、居住址三部分。古城址位于遗址中部,地面尚存北城墙和东西城墙的北半部,北墙长829米,东西墙北段尚存约300米,建城年代约在西周初期。墓葬区位于城东南部,以黄土坡村最为集中,墓分大、中、小三型,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中小型墓有熟土二层台,大型墓多有两条墓道。随葬品小型墓以陶器为主,中型墓以青铜器为主,大型墓多被盗。陶器组合为鬲、簋、罐。不少青铜器上铸""铭文,出土的堇鼎和伯矩鬲是极为珍贵的青铜礼器精品。近年出士刻有"成周"文字的甲骨,为确定燕都城址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收获。居住区位于城内及西部,有房屋、窖穴、灰坑、水井等遗址。今遗址区已建立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窦店土城

【窦店土城】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窦店镇。是北京市保留较为完整的战国至西汉时的古城。城长方形,分内外两层,内城为夯土打造,外郭是堆积的土围。内城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860米,外郭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960米。西南转角处尚存高达8米的城墙,底宽约17米,顶部宽约25米,夯土层次明显。城内靠西墙有子城一座,长方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城内外遗物丰富,有大量豆、盆、罐等器物陶片。

玉皇庙山戎墓遗址

【玉皇庙山戎墓遗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北延庆县靳家堡乡玉皇庙村。1985年开始勘探并发掘,共清理墓葬200余座。出土有各种精美的金器、青铜器、玛瑙、绿松石、陶器、骨器、蚌器、石器等6000余件。文化内涵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青铜匕首、青铜短剑等极富特色。墓群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山戎民族的地理分布、生活年代、文化特征、埋葬制度、经济形态、军事活动、社会结构以及古代兵器制作等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丰富了北京古代史及北京民族史的研究内容。现辟为山戎文化陈列馆。

大葆台西汉墓遗址

【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西南部丰台区花乡。1974~1975年间发掘,发现西汉燕王(或广阳王)墓及其王后墓,皆为大型木椁墓王墓南向,为土坑竖穴墓;墓上口南北长26.8米、东西宽21.2米,底口长23.2米,宽18米,深4.7米,向南开有30多米长的墓道。墓为木结构建筑,由墓道、甬道、外回廊、内回廊、前室和后室等组成。墓室的中心是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棺椁五重,二椁三棺。黄肠题凑由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方15800余根叠成。这种规模的西汉诸侯王地宫为国内首次出土。而保存完整的车马殉葬遗迹亦为国内仅见。现辟为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潭柘寺

【潭柘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门头沟区潭柘山。因前有柘树,后有龙潭而得名。占地68公顷。始建于晋代,初名嘉福寺,唐代改名龙泉寺,金皇统年间(1141~1149)改名大万寿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改名岫云寺,俗称潭柘寺。历代多次重修扩建,现尚存明以前建筑形式。寺分东、中、西三路,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等;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流杯亭、帝后宫、舍利塔、地藏殿、元通殿和竹林院等;西路有戒台、观音殿、龙王殿、祖师殿、西南斋、大悲坛和写经室等。整组寺院格局完整,殿宇崇宏,并随山势起伏,错落有致。寺内还有千年银杏"帝王树"及金代石碑、石塔。寺外还有安乐延寿堂和塔院,塔院中保存金、元、明、清各代和尚塔数十座。

魏太和造像

【魏太和造像】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北海淀区北安河乡车耳营村北。雕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位于一幢方形尖顶花岗岩石砌建筑中,四面辟有拱券门窗,民国时李石曾等建。石佛造像高165米,立于107米高的须弥座上,袒胸赤足,斜披袈裟。身后有背光,高2.2米,雕火焰纹、忍冬纹和伎乐天人。身后并凿有12排共124个小佛像,均施彩绘,造像背面下端刻有文字。整座造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也是北京现存最早的石造像。

天宁寺塔

【天宁寺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宣武区广安门外天宁寺内。寺坐北朝南,始建于北魏年间,初名光林寺,隋称宏业寺,唐称天王寺,金称大万安禅寺,明宣德年间改今名。现存山门、弥陀殿,均为清代重建。塔建于辽代,历代多次重修,通高578米,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方形塔基,上承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部位的门内雕有狮兽头,转角处雕金刚力士。须弥座上又有束腰一道,门内雕佛像,转角亦雕金刚力士,其座上有仿木斗,再上为三层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门,两侧砖雕天王像。四斜面饰直棂窗,窗侧砖雕菩萨像。塔逐层略有收分,每层檐下施仿木砖雕斗。塔刹为两层仰莲之上置小须弥座承托宝珠。天宁寺塔为典型的辽代密檐砖塔风格,造型及其雕塑艺术极为精美,同时亦是研究辽南京城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

云居寺塔及石经

【云居寺塔及石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石经山。云居寺又称西域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五代时被火烧毁。辽、金、元屡次修建,抗日战争时被毁,仅塔与石经得以保存。今寺中建筑为80年代后恢复。寺坐西朝东,塔位于寺北,称云居寺北塔,又俗称红塔,辽代创建,四隅各有四座唐塔。北塔高30.4米,砖砌,塔身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八角形,四周有拱门、假窗、佛龛浮雕,上层为圆锥形,相轮九重,塔顶宝珠突出天空。四隅各塔高约10米,上部为楼阁式,六层檐,下部开尖拱形塔门,它们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的塔。石经版位于半山腰的雷音洞中以及寺南的压经塔下藏经穴中,自隋代创寺僧静琬始刻,历唐、辽、金、元、明,历时千余年。雷音洞内藏经石4196块,寺南的压经塔下藏经石10082块。计刻佛经1122部,3452卷。云居寺石经版不仅保存了大量佛教经典,同时也为金石、书法、文字、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而珍贵的资料,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西山八大处

【西山八大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石景山区卢师山、翠微山和平坡山中。是八座寺庙的总称。分别建于隋、唐、明、清时期,1990年遭八国联军破坏,1949年后经重修开辟为八大处公园。八寺依次如下:长安寺,旧名翠微寺、善应寺,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现存两进院,昔日以奇花名树著称,院中两株白皮龙爪松,高大挺拔,传为元代种植;灵光寺,又名龙泉寺,始建于唐代,明成化十四年(1478)重修后改今名,寺中1964年建的八角十三层密檐式佛牙舍利塔里,供奉着原供于辽招仙塔中的佛牙(释迦牟尼牙齿);三山庵,清代建筑法式,观景佳处;大悲寺,又名隐寂寺,元代创建,康熙五十年(1711)改今名,三进院,前殿中的十八罗汉塑像非常精美;龙王堂,又名龙泉庵,清康熙十一年(1672)建,寺后清泉甘冽;香界寺,原名平坡寺,为八大处主寺,始建于唐代,历代多次重修,殿五进,气势宏伟壮观,为历代帝王巡幸驻跸之所;宝珠洞,为最高的一处,雄踞于平坡山顶,殿前"眺远亭",可赏远近山景;证果寺,始建于隋代,是历史最久的一处,多次易名,明天顺年间改今名,寺前有池名青龙潭,寺后有石名秘魔崖。

灵严寺大殿

【灵严寺大殿】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门头沟区齐家庄乡齐家庄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元至正年间重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嘉靖六年(1527)重修。寺坐北朝南,原有殿堂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焚毁。今仅存大雄宝殿,面阔3间,建筑面积118.5平方米。梁架基本是元代遗物,殿内采用减柱造,檐下斗拱带替木。整体体现了元代工艺手法,为北京地区所罕见。

戒台寺

【戒台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门头沟区马鞍山。又称戒坛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名慧聚寺。辽时高僧法钧建戒台。明正统、清康熙及乾隆时进行重修及扩建。寺坐西朝东,多重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已毁)和观音殿。大雄宝殿内供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观音殿位于全寺最后,是最高的一座建筑。戒台位于寺西北的戒台殿内,为明代建造,正方形,汉白玉砌筑,分三层,高约3.5米,底层宽23米,台四周雕有莲瓣、祥云等精美图案,与杭州昭庆寺、泉州开元寺戒台并称中国三大戒台。在戒台院的东北前方有塔院,内有辽代、元代墓塔,保存完好。寺中还有辽代石经幢和明代铜香炉、铜福鼎和铜钟等珍贵文物。"戒台五松"更是盛誉不衰,它们是千佛阁遗址前的活动松、卧龙松、自在松,戒台院前的抱塔松和九龙松。

法源寺

【法源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宣武区教子胡同东侧。占地6700平方米。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为悼念东征阵亡将士而建,初名悯忠寺。明正统二年(1437)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更名法源寺。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七进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内有明代铜质四大天王像)、大雄宝殿(寺中主要建筑,主要宗教活动场所)、观音阁(亦名悯忠台,内藏大量有关唐史的重要石刻资料)、毗卢殿(原名净业堂,内供明代铜质"五方佛"像)、大悲坛(陈列大量珍贵的历代佛经写本)、藏经楼(内供巨大的明代木雕卧佛像以及各种珍贵经书)。法源寺已成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世界各地都有佛教信徒前往朝香拜谒,在佛教国家中享有盛誉。

红螺寺

【红螺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北怀柔县红螺山。始建于盛唐,初名大明寺,后改名资福寺。历代多有修缮,康熙二年(1663)修建后,规模更加宏大。现存建筑清式,坐北朝南,分三路,中路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又称转角殿)、藏经殿及后殿,主殿堂两侧有东西配殿和诵经房。西路跨院为寺僧起居之所,东路跨院为修容所和客厅。西墙外为塔院。寺周围群山环抱,松柏参天,寺内有千年银杏和独具特色的平顶松,有藤攀缘而上,称"紫藤寄松"。近年已开发为京北著名风景区,其"松林浴"享誉四方。

万佛堂、孔水洞

【万佛堂、孔水洞】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云蒙山南麓。万佛堂坐落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始建于唐代,原名龙泉寺,后改名大历禅寺。万佛堂为歇山无梁殿式建筑,雄伟端庄。殿内正面和两山墙下端镶嵌"万菩萨法会图",长23.8米,高2.4米,由31块长方形汉白玉浮雕组成,是唐代浮雕艺术的精品。孔水洞是一天然溶洞,洞内有泉,是北京最大的地下水泉之一,对研究京西水文变迁有重要价值。洞内石壁上有隋唐时代的造像和刻经。孔水洞左右山上各有一座砖塔。左塔高20米,辽代创建。右塔高18米,元代创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