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戏园子和剧场的变迁往事

时间:2013-03-24 11:53:19 来源:北京晚报 点击:0

第一舞台 北京首座新式剧场

1912年,在珠市口西大街路北筹建了一座当时北京最新式的剧场,按照上海将剧场叫“舞台”的习俗,起名第一舞台。它的出资人是著名武生杨小楼、著名旦角姚佩秋和商人殿阆仙。第一舞台经过近两年的筹建,于1914年正式开业。

第一舞台规模空前,观众席为三层,一层与三层为散座,二楼为包厢,可容观众2600余人。剧场外还设有铁皮建的大罩棚,供观众休息。

第一舞台开业后被称为北京“首屈一指的最新式戏园子”。它不仅建筑设施新,还取消了男女看戏要分座的禁令,受到观众与舆论的称赞。第一舞台虽广受赞誉,但却命运多舛,多次被火灾损毁。开业的第一天,上演《钟馗嫁妹》就着了火,所幸被及时扑灭。1918年又着了一次大火,戏院几乎烧了三分之一。后经杨小楼多方奔走,社会贤达出资,总算再度修复。1937年又遭大火,当时日寇侵华,百业凋敝,再无力修复,在北京戏曲演出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第一舞台消失了。

开明戏院 迎来贵客泰戈尔

1920年,在今珠市口西大街东口路南建了一座新式剧院名开明戏院,设计者是建筑师沈理源。

沈理源借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某些公共建筑转角入口的构图手法,把门面设计为外凸的圆弧形,高两层。具有浓郁的欧式风格。可容纳800余名观众。

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开明剧院

开明戏院一建成即成为北京重要的演出场所。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梅兰芳在开明戏院为他演出新排京戏《洛神赋》,令他叹为观止。1928年京戏泰斗杨小楼亲自向市政府递呈子,邀请王瑶卿的入室弟子新艳秋合作,在开明戏院同台演出《霸王别姬》。这是北京第一次男女同台演出京戏,开风气之先,轰动一时。

当时称为“京戏三贤”的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经常在这里演出。后来被称为评剧皇后的白玉霜也常在此演出。当时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艺人特别是在天桥演出的艺人要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首先要能进入开明戏院演出,仿佛鲤鱼跳龙门一样,登上开明戏院的舞台便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在天桥演出的梁益鸣、新凤霞等都是在开明戏院演出后走红的。

开明戏院每逢盛夏还在屋顶开办别开生面的屋顶消夏晚会,举办曲艺演出和戏曲清唱。马三立、侯宝林、郭启儒、关学曾等都曾在此献艺。

1938年,开明戏院改名市立剧院,解放后更名为民主剧场,后改为珠市口电影院。但它的外观和内部结构一直未做大的改变,这在北京的剧场中是极少的。这座80年来极少改变的剧场在2001年两广路打通、拓宽工程中被拆除了,但它可能会长久地存留在一些老戏迷的记忆中。

真光剧场 开文明观剧先河

东安门大街中段路南有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式样最新、设备最先进的剧场叫真光剧场。真光剧场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建成后轰动一时,当时的北京《晨报》载文,称其工程宏伟,“诸国之剧院,亦不多观”。

真光剧场的外观华贵端庄,装饰繁多,属晚期古典式或称自由古典式,运用古典建筑的语汇如柱式、山墙、花饰等,追求的却是自由、活泼的构图。入口以上的大型圆拱窗极为突出,成为视觉中心,两旁塔楼顶部开小圆窗与其呼应。塔楼外侧的墙面呈圆弧形,也与整座建筑的圆润线条相协调。剧场内部的设施也是当时绝无仅有的,内设包厢、大客厅、酒吧、茶室、衣帽间及女宾化妆室等,让人大开眼界,更可贵的是场内没有回声,音响效果极佳。

真光剧场是中国儿童剧院的前身

真光剧场还制定了新的观剧秩序,要求观众“注意公德,安守秩序,入座脱帽,守静少谈,不乱扬拳,不作叫好,不要吐痰,不疑他人,自重自爱”等。因而场内秩序极好,没有往来叫卖及递送毛巾茶点等现象,使观剧秩序为之一新。

真光剧场1951年改称北京剧场,1961年定名为中国儿童剧场,由宋庆龄亲题院名。1987年至1990年剧场曾扩建,但外立面仍保持原貌,被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

天桥杂技剧场 曲艺兴盛

天桥的戏园子数量多,密度大,据不完全统计有近30家,演出河北梆子、评剧、京剧、哈哈腔、曲艺杂耍等。但其档次却是极低的,初期多为戏棚子,观众座席为长板凳。约1933年天桥发生了一次大火灾,烧毁了十多座大棚。当局为避免火灾,明令各家戏园由席棚改为砖灰墙,铅铁板盖顶,观众座席改为可容四人的长条椅。

万盛轩是其中最有名气的一家。它是1931年在原茶棚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专演评戏。由于地点适中,演员阵容强大,极受欢迎。著名评戏演员花淑兰、新凤霞、邢韶英、赵丽蓉、魏荣元、席宝昆等都曾先后在此献艺。花淑兰解放后为沈阳评剧院主要演员,她的唱腔高昂、甜脆,被称为“花派”。新凤霞解放初期在万盛轩演《刘巧儿》等新戏,天天门庭若市,火爆异常。后来调往中国评剧院,成为对评剧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家。赵丽蓉的彩旦诙谐、幽默,晚年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小品明星。

戏园和剧场

1963年万盛轩翻建,老舍先生题名为“万胜剧场”。实验评剧团在此长年演出,培养出谷文月等优秀学员,后成为新派的传人。1978年万胜剧场再次翻修扩建,成为一座中型剧场,现在是天桥杂技剧场。

天乐戏园在万盛轩东侧,1933年筹建,初演评戏。1938年后,有“天桥马连良”之称的梁益鸣和著名武生张宝华长期在此演出,场场爆满。1977年天乐戏园重新翻建,改称天桥礼堂,2004年改为天桥乐茶园。茶园内演出曲艺、杂技、戏曲、老天桥绝活儿等,弥漫着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现在由郭德纲的德云社长年在此演出相声。丹桂戏院也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茶棚改建而成,初演哈哈腔,后演评戏,40年代改演河北梆子。1961年经过翻建改名天桥电影院。

哈尔飞戏院 填补城西空白

北京城西边原本戏园较少,二十世纪30年代西长安街上却连续开了三家剧场,哈尔飞戏院、长安大戏院和新新大戏院。

哈尔飞戏院原址是奉天会馆,坐落在西单西侧旧刑部街东口内路北。经营东安市场内吉祥戏院的郝锦川感到西单附近少有戏院,便于1930年在这里建了一个戏院,取名英文“Happy”,但翻译时错翻为“哈尔飞”,后将错就错,剧院定名为哈尔飞剧院。1930年9月14日开幕,开场戏有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名角荟萃,火爆一时。但好景不长,1937年春距哈尔飞不远的长安大戏院开业,不久新新大戏院又开业,设施规模都好过哈尔飞,哈尔飞不得不于1938年改为瑞园茶社,改演曲艺杂耍。1940年停办,又改建为大光明电影院。1958年定名为“西单剧场”。拓宽马路后,剧场露在了大街上。1960年,北京曲剧团长期在此演出,直至1994年在马路再次拓宽时拆除。

长安大戏院1937年建成,上下两层,长圆形舞台,共1200座席。大型义演戏与合作戏常在此演出。如“国剧艺术振兴会”组织谭富英、金少山合作,先演《黄金台》,后演《黄鹤楼》备受欢迎。此后几十年中,长安大戏院一直是北京人看京戏的首选。直至二十世纪90年代因拓宽马路被拆除。1996年在东长安街路北新建的长安光华大厦中,既时尚现代又具有古典风貌的长安大戏院重新开业。

长安开业仅月余,马连良等创办的新新大戏院开张。1940年被日本华北电影公司强行收购改为新新电影院,改放电影。抗战胜利后,因是敌产被接收,改名国民大戏院。1950年改名首都电影院,成为北京最好的电影院。1994年马路拓宽时被拆除。

吉祥茶园 内城第一座商业戏园

1903年内城开设了东安市场,1908年在东安市场北门东侧,由大公主府总管太监王德祥出资兴建的吉祥茶园开业。虽然仍称“茶园”,但它以演戏为主,已是地道的戏园了。

吉祥茶园是棚式砖木结构,尽管设施较简陋,但在舞台设计等多方面有所改进。它的台前没有设置台柱,不妨碍观众的视线,场面(乐队)不占用舞台,而是安排在旁边另建的方台上,不干扰演员的表演。吉祥茶园大堂可容观众800人左右,更是旧式茶园无法相比的。

吉祥茶园的开业在北京引起轰动,无论是王公贵戚还是普通市民,都争往看戏。不久在东安市场内又建起丹桂茶园和中华舞台。后来又在东安门大街建成新式的真光剧场等,王府井大街一带也成为北京剧场密集地区。 (作者 陈溥)

  • 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