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建筑

时间:2009-04-12 01:19:20 来源:新浪旅游 点击:0

第二日 老北京的小胡同

9:00-10:00 钟鼓楼:从晨钟暮鼓走进老北京生活

“晨光微微,钟声忽响,整个北京城被唤醒了,四合院里的身影开始忙碌了起来,老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就从这钟声开始,而晚上京城又在鼓声中进入梦乡。”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鼓两楼,是元、明、清三朝的报时中心,昔日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均以此为度,正所谓“晨钟暮鼓”。

来到鼓楼门前,我们立即为这座建筑的古朴雄浑所打动。鼓楼墙体赭红色,歇山顶上铺绿琉璃,楼梯口为一个高大券洞,狭长而立陡的青石梯直达顶楼。楼上陈列的定更鼓有25面,其中主鼓较大,群鼓分别以二十四节气命名。

钟楼位于鼓楼北100米处,青灰墙壁,乌瓦,同鼓楼相比,建筑风格更加灵秀可爱。二层悬挂一口铸于明永乐年间的铜钟。从钟楼上向下俯视,可见千家万户的屋顶,参差错落。向南眺望,高楼鳞次栉比,国家大剧院和白塔也尽收眼底。

温馨提示:

钟鼓楼楼梯均长而陡,在下楼时要特别小心,如有恐高症,勿登。门票:钟楼8元,鼓楼10元。乘坐地铁2号线,5、60、107路公交车皆可到达。

10:30-12:00 南锣鼓巷:蜂窝煤、雪里蕻、老门墩儿

有着700年历史的南锣鼓巷,比邻皇城,绿树成荫,屋舍俨然。宽阔的主巷道为轴心,东西两侧各并列八条胡同,为典型的北京民居群落。在这儿,游人只是走马观花的“过客”,而一栋老屋、一个门墩儿,甚至瓦楞间的几蓬衰草才是真正的“主人”。

细节往往是记者眼中的珍奇:胡同儿里一个个门槛儿两侧的门墩儿古朴可爱,有的圆形如鼓,有的长方若枕,上面多雕有精致的石狮和花草。每逢夏季傍晚,胡同里的妇女都会带着孩子坐在门礅儿附近乘凉,让人们想到那首“小小子儿,坐门墩儿”的童谣。看到一户古旧的门墩儿磨损严重,像是很有年头了,街门没关,我们走进去,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成堆的蜂窝煤。听到动静,主人走出来,很友善地介绍他的宅院,院中种了石榴、搭了瓜架,还摆着一个放置鱼缸的台子,“现在天冷,鱼缸和鸟笼都放在屋里了。”主人说。老北京常说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四合院三元素这儿算是齐全了。告别了小院儿主人,仍旧朝前直走,很多家在门外晾晒着雪里蕻,那是老北京居民的冬令菜,冬天里青菜少,人们常靠雪里蕻撑场面。比如炒麻豆腐,最常吃的还是雪里蕻热汤面,鲜美的汤头加上脆嫩的雪里蕻,热气腾腾的一大碗,再来俩火烧,嗬,那叫一美!

温馨提示:

南锣鼓巷名人故居众多,著名的有炒豆胡同77号的僧王府和后圆恩寺13号的茅盾故居。

14:00-20:00 什刹海地区:千竿五号的“六妈”

沿着三轮车胡同游的轨迹,在西城区旅游局副局长刘军引领下,我们走到什刹海地区的千竿五号。千竿,一条胡同。五号,一座古朴的宅院。主人是满族镶黄旗人,姓齐,门口的台阶和门簪证明了家族的显赫。热情的女主人王玉梅带着我们穿过庭院,边看边讲。齐家祖上曾在晚清作过前门的城门领(负责前门治安的官员)。如今齐家的亲属在世界各地仍有300多人,王女士的丈夫这一辈儿排行第六,所以晚辈儿都称她为“六妈”(她的名片上也这么印着)。虽然有讲解员,但这位热情好客的“六妈”仍然亲自为游客串词儿,从她那贵为郡主的婆婆到院子里种的黑枣,多少陈年旧事娓娓道来。她的故事随着我们的眼光在重叠院落、抄手游廊间往来徘徊。正屋的屏风,檐下的红灯,泛黄的老相片儿,枝丫间的残阳,都散发着百转千回、缠绵悱恻的气质。几代人,一个家,多少缜密的心事。一段段恩恩怨怨、丝丝缕缕的忧愁,似水流年而不断不绝,全凝结在这初冬的黄昏。

温馨提示:

千竿五号门票:20元;后海附近只有少数几个四合院是经过旅游局批准有接待游客资质的,游客要提高警惕,参观四合院都要看清资质,不要盲目交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