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戏外情事:曹禺与杨振声从师生到情敌

时间:2011-08-19 23:35:43 来源:南方周末 点击:0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杨振声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杨是《北京人》中曾皓的原型。

杨振声,字金甫,一字今甫,山东蓬莱人,是中国现代史不该被遗忘却又几乎被遗忘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比1917年留学归来任教于北京大学的胡适还要年长一岁。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中,杨振声是因火烧赵家楼而被捕的32名学生之一,经北大校长蔡元培等人多方营救,他们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五四”运动平息后,杨振声通过考试获得公费留学资格,于1919年12月与北大同学冯友兰、何思源等人一起前往美国。他先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后入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4年回国后,他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并且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因写出当时篇幅最长的白话小说《玉君》,而受到胡适等人的好评,同时也引起鲁迅在《马上支日记》一文中大发牢骚:“我先前看见《现代评论》上保举十一种好著作,杨振声先生的小说《玉君》即是其中的一种,理由之一是因为做得‘长’。我对于这理由一向总有些隔膜……”

1928年8月17日,国民党南京政府决议将清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委派时任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机要秘书的罗家伦出任校长。罗家伦为此专门邀请时任燕京大学教授的北大同学杨振声、冯友兰,组成接办清华大学的核心班底。1930年4月26日,杨振声在蔡元培、胡适等人鼎力推荐之下,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为节省开支,杨振声把校长住宅让给其他教员,自己出钱租下黄县路7号的小楼,与教务长赵太侔、校医邓初等几个家庭合住。后来改名“江青”的李云鹤,是教务长赵太侔在济南戏剧学校任教时的学生,她与第一任丈夫、富家子弟裴明伦离婚之后,被赵太侔推荐到青岛大学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后来又与赵太侔的第二任妻子俞珊的弟弟俞启威——又名黄敬,物理系学生,中共地下党青岛市委宣传部长——恋爱同居,从而成为黄县路7号的常客。

关于青岛大学的人际关系,梁实秋晚年在《忆杨今甫》中回忆说:“今甫在校长任上两年,相当愉快。校长官邸在学校附近一个山坡上的黄山路,他和教务长赵太侔住楼上,一人一间卧室,中间是客厅,楼下住的是校医邓仲存夫妇和小孩,伙食及家务均由仲存夫人负责料理。今甫和太侔都是有家室的人,但是他们的妻室从不随往任所,今甫有一儿一女偶然露面而已。五四时代,好多知识分子都把原配夫人长久的丢在家乡,自己很洒脱地独居在外,今甫亦正未能免俗。”

方瑞的父亲邓初,字仲纯,安徽怀宁人,早年在日本帝国大学医学专业留学期间,一度与陈独秀、苏曼殊同室而居。1919年6月11日晚上,陪同陈独秀到北京前门外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的安徽同乡,除了北大教授胡适、北大职员高一涵之外,还有时任内务部佥事的邓初。杨振声出任青岛大学校长后,邓初携全家来到青岛担任校医。1932年,杨振声因学生运动和教育部拖欠办学经费等诸多原因而多次提出辞呈。这年9月,南京政府批准他的辞职请求,并且把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由教务主任赵太侔继任校长。杨振声辞职之后前往北平,受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委托,主持编写《高小实验国语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在此期间,他把女儿杨蔚、儿子杨起以及干女儿方瑞,从青岛带到北平同住在北平西城的西斜街中段路西一座高大门墙的院落里。按照他自己的介绍,这是位于一个僻静的胡同里的“人家都不肯住的一所荒老的古宅”,据传说“那房子闹鬼”。

1933年8月20日,朱自清在日记中谈到杨振声的干女儿邓译生即方瑞:“访今甫,见邓小姐,学诗学画,意在成一第一流美人(Classical Beauty),然余觉此种人必须有保镖(Patron),亦一麻烦。”

当年的杨振声出于对干女儿方瑞的喜爱,曾经建议邓初不要把方瑞送出去读书,说是留在家里才好培养成为熟谙国学的大家闺秀。

杨振声与曹禺的师承关系

作为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教务长、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杨振声恰好是在曹禺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插班生之前,离开清华出任青岛大学校长的。尽管如此,二人之间依然存在着一种代际师承关系。据冯友兰回忆,当年的清华大学“每天早上上早操,校长和教务长都穿军服,脚蹬马靴,脚后跟还有马刺子,当时的教务长是杨振声”。

1932年夏天,从青岛大学辞职的沈从文,应杨振声邀请赴北平参与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的工作;并且协助杨振声把此前由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改版成为文艺副刊。他与未婚妻张兆和一起住进西斜街,直到1932年9月9日与张兆和正式结婚后,才搬到同在西城的达子营居住。梁实秋在回忆文章《忆沈从文》中,顺便谈到了杨振声与他的干女儿方瑞之间的美好生活:“今甫到了夏季就搬到颐和园赁屋消暑,和他作伴的一位干女儿,自称过的是帝王生活,悠哉游哉的享受那园中的风光湖色。此时从文给今甫做帮手,编中学国文教科书,所以也常常在颐和园进进出出。编得很精彩,偏重于趣味。”

1934年1月,郑振铎、靳以、巴金等人创办《文学季刊》,曹禺与杨振声、朱自清、沈从文、李健吾、萧乾等人,都是三座门14号《文学季刊》编辑部的常客。1937年5月,曹禺的《日出》与卢焚(又名师陀)的小说《谷》、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一同获得《大公报》所颁发的文艺奖。主持评奖的文艺奖裁判委员会,是由杨振声、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沈从文、林徽因、凌叔华、巴金、李健吾、靳以等人共同组成的。同年1月24日,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早访杨君家。为评文学奖金开委员会。林徽因与叶公超盛赞《画梦录》。公超称之为中国最早之散文,林称之为较《日出》一剧更为成功之佳作。又谓《日出》主题及片断皆好。失败处在于其中杂乱无关的东西颇多。”

同年2月20日,胡适也在日记中写道:“读曹禺(万家宝的笔名)的《雷雨》、《日出》,杨今甫赠此二书,今夜读了,觉得《日出》很好,《雷雨》实不成个东西。《雷雨》的自序的态度很不好。”

由此可知,曹禺能够获得《大公报》颁发的文艺奖项,并且得到“我们这时代突然来了一位摄魂者”的高度评价,与文艺奖裁判委员会最为资深的领衔人杨振声的极力推荐,是分不开的。曹禺与该委员会中的沈从文、巴金、李健吾、靳以连同这次评奖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当时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萧乾,都是年龄相当而且过从甚密的文坛新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