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穿街巷”美景再现北京(事件新闻)

时间:2017-05-31 15:47:10 来源:网络 点击:0

龙须沟、鲜鱼口、三里河……北京前门一带的地名为何都与水有关?其实在历史上,前门一带确实河道纵横,居民沿河而居,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脉和市井民俗。如今,伴随城市改造的逐步推进,北京前门地区完成三里河水系恢复和环境整治工作,让600年前“水穿街巷”的美景重现。

1

京味儿水乡别有风韵

“遥看瀑布在眼前,小桥流水赛江南。坐在凉亭观古道,微风拂面乐陶陶。”说起前门这片很多老北京人住了多年的老胡同,退休铁路职工丁淑凤用一首诗描绘了这里的“新面貌”。

记者看到,刚刚修缮完成的北京前门三里河城市公园里游人如织,河水清澈见底、凉亭古朴别致,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共同构成一幅如画美景。不少市民或是在岸边散步,或是在亭台上歇脚聊天,在青砖灰瓦的院落间体验“水穿街巷”“水绕建筑”“庭院人家”的系列景观。

新景观让不少市民赞不绝口。“改造前这里可不是这样,胡同窄小狭长,低矮的平房一间挨着一间,屋顶上长着草。没想到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小胡同儿如今变成了美丽的江南园林。”丁淑凤激动地说,头一回来的时候,几乎认不出来了,真不敢相信家门口变得这么好看。

东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依据的是历史上河道位置和走向,绿地空间沿着河道弯曲形态自然展开。整个项目北起西打磨厂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门东路,东至长巷二条、正义路南延。总长约900米,占地约1.3万平方米,设计水深平均为0.4至1.0米,最宽10米,最窄4.5米。

2

地下蓄水池发挥功用

前门三里河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明《河渠志》载:“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而“正统年间修城壕”的确切年代,则来源于《明实录》:“自正统二年(1437)正月兴工,至是始毕”的记载。

不难发现,历史上的三里河原本没有水源,但并不妨碍它几百年来逐渐成为前门地区传统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的形成之源。

“这次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主要是恢复了前门地区的老北京历史文脉,给市民们增加了一个绿化的出行和休闲空间。”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设计师赵滨松介绍说,该项目同时兼顾了海绵城市理念,包括建立地下蓄水池等,让雨水的蓄滞以及再利用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为了有效利用雨水资源,三里河地下建设了3个蓄水池收集雨水,还设置了砂缸过滤和消毒设施,增加水体循环利用。蓄水池的雨水经过滤处理后可用于河道补水,其余采用中水补水。每年3月、5月、10月,工作人员都会给三里河补充一次中水。

记者还发现,很多树木是“栽种”在水面上的。这就是“生态浮岛设计”。生态浮岛是利用漂浮栽培技术在被污染的水体中种植植物,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代谢,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其他营养元素。这种设计较好地保障了三里河河水清澈和水面景观优化。

3

保护与建设相得益彰

重现的新河道延续了绵长的历史文脉。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三里河水系周边文物资源众多,目前共有文物古建筑26处,其中会馆有18处,在尊重历史、传承文脉的基础上进行绿色生态修复,完成文物腾退修缮利用,并与周边功能有机结合。此外,在对区域内低端业态继续疏解的基础上,帮助居民进行房屋修缮,共同建设“老胡同新生活”的和谐宜居社区。

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带来的不仅是历史风貌恢复和环境治理,周边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现在三里河这边的变化太大了,旧貌换新颜。比如说给我们家新换了断桥铝门窗,屋里重新吊顶,四白落地,原来的厨房特别破旧,又给我们盖了一个新厨房。”前门东区居民李金雪高兴地说,“我是赶上好时代了。”

实际上,为了凸显前门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早在设计过程中就突出了历史、人文、生态、艺术特点,依据历史上河道位置和走向,以生态景观建设为主,将胡同街区、四合院建筑与自然环境渗透融合,形成特有的自然肌理与清新朴素的风格。

这一设计理念得到了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顾问专家王世仁的称赞。王世仁认为,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建设。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并没有简单地修缮或再现一条普通的小河,而是和保护、改造、创造更美好的北京传统胡同完美结合起来,可谓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