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老北京的财富故事

时间:2008-04-14 21:22:22 来源:《市场报》 点击:0

在北京卢沟桥的宛平老城内,有个再现老北京人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全方位反映了老北京的聚茂斋靴鞋铺、“黑猴”毡帽店、天福斋酱肉铺等各种老店老号、老北京拉洋片等五行八作的小生意,浓缩了老北京人的吃、喝、玩、乐,吸引了不少北京人、外地人,甚至外国友人去体验老北京人的生活。

老北京的味道醇厚而又浓香,承载了太多岁月与沧桑。如今,那古老的年代虽早已泛黄,而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无法忘怀。

老北京艺术馆京味十足

京味十足的“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的面积为600余平方米,收集了北京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和民间玩具近千件以及珍贵历史的照片百余幅。最引人瞩目的是“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创始人“胡同张”张毓隽先生创作的长达百米的作品北平老街——“北京味道”。北平老街上老字号店铺林立,各种人物生动传神,不仅囊括了聚茂斋靴鞋铺、“黑猴”毡帽店、天福斋酱肉铺和宝瑞兴酱菜店等有名的老店铺,还表现了老北京的拉洋片等五行八作各种小生意以及旧时的宣武土地庙庙会的热闹场景。

据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的馆长助理刘宸女士介绍,该馆还开办了京剧票房,最直接地向参观者展现国粹艺术的魅力。艺术馆经常不定期开办文化讲座,如北京的历史发展、民俗艺术及京城建筑特色讲座等。此外,艺术馆还邀请百姓进行互动,共玩儿时游戏,如拍三角、跳房子、踢毽子、推铁环、抖空竹、抓羊拐、夹包等,与人们一同找回记忆中的那份乐趣。

京味小吃多得数不清,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老北京小吃已经不好找了。在艺术馆里,您能品尝到不少老北京小吃,将您带回到逝去的年代。

《市场报》记者在采访张毓隽先生时,向他了解了他创建艺术馆的初衷。张毓隽先生十分感慨地说:“我非常怀念儿时胡同里那种亲切、质朴的生活,希望把这种纯粹的老北京的生活方式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就有了这个创意。”

百米北平老街老店林立

长达百米的北平老街,取材于北京30年代的市井文化风貌,包括老字号店铺140多间、胡同门楼十几大类、店铺牌楼、街市牌楼十几座。在街景的营造上,各种老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马车、老爷车、老自行车、专业车辆等)十几种。泥塑人物的创作包括百姓、官员、各种职业商贩等数百人,人物形态表情、衣着职业无一重复,其中更不乏已经消失的店铺和职业。

红火的北京涮羊肉老号

涮羊肉始于何时?张毓隽先生向《市场报》记者介绍,其实,从我国历史上来看,“涮羊肉”的出现相当早。《北京导游》一书中记载:“涮肉历史:据考,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已有火锅,不过,那时的火锅形状和质料并不像现在的铜质炭火锅,所涮的肉也不像现在这样单一。唐宋时的诗词中不乏对火锅的吟诵。” 到了清代时,火锅涮羊肉,相当盛行。如“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太上皇乾隆在清宫设‘千叟宴’,主菜就是涮肉,此宴用火锅多达1550多个。”

老北京时,涮羊肉的老字号最著名的有两家,其中一家是“东来顺”。其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名扬海内外,究其原因主要是涮肉的原料格外讲究。“涮肉原料:以内蒙古西乌珠沁旗之阉割绵羊为最佳。每只羊以40至50斤重为宜,取其魔裆、大小三岔、黄瓜条、上脑等部位之肉,约13斤左右。每斤肉切出1寸宽、4寸长之片约80片。所用佐料有芝麻酱、酱油、酱豆腐、韭菜花、卤虾油、香菜、葱花等。食法较简单,但需注意火候,不可煮时过长,否则嚼不动。锅底有海米、口蘑等,同时还佐以粉丝、白菜、冻豆腐、糖蒜等清口之物。”

聚茂斋靴鞋铺生意红火

闻名京城的聚茂斋靴鞋铺是创业于清光绪末年的老买卖。掌柜姓孙,原在一家鞋铺学了一手好活计。由于他做的鞋好,到哪家鞋铺干活人家都不愿意让他走。因此,他想不如自己开个鞋铺。

聚茂斋靴鞋铺开业后,由于资本短缺,当时除去几件纳靴鞋的工具外,资金只有十几两银子。孙掌柜带着一个小学徒一边给顾客做来料加工,一边订做靴鞋。聚茂斋以材料真实、加工精细,赢得众多顾客的信任,生意十分红火。因此,到聚茂斋做加工、购买靴鞋的顾客越来越多。许多熟主顾爱穿聚茂斋做的双脸鞋和洒鞋,老年人爱穿“老头乐”,逢雨天喜欢穿聚茂斋做的雨靴或称油靴。

所谓双脸鞋是在鞋面前缝有两条平行的皮脸,既耐穿又好看。聚茂斋的低档双脸鞋鞋面是用在织布作坊和染坊定织定染的足青布,高档双脸鞋的鞋面是用厚实的头等礼服呢。大多数鞋铺的双脸鞋和洒鞋鞋面上的皮脸用一般的羊皮,因为价钱便宜。而聚茂斋必用价钱昂贵的“骨子皮”(驴屁股皮),皮子厚硬、耐磨、耐踢碰。

双脸鞋的鞋底是千层底,耐穿、不折不断、不开花,是聚茂斋靴鞋铺一大特色。聚茂斋为了保证鞋底的质量,自办底局子生产千层底。聚茂斋做千层底鞋工序很繁杂,质量要求更严,不仅要针脚齐,而且一方寸要有100针,最少不能少于90针。聚茂斋做的“老头乐”棉鞋有约1寸厚的底子,穿着舒适、暖和。其油靴做工细,桐油涂刷得厚,穿着轻便,不论水多大也不漏水。

但是,到了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北平沦陷。聚茂斋所需的棉布奇缺,又因许多人为省钱改为自己做鞋穿,聚茂斋的生意开始衰落,年年亏损,最后无法维持,于上世纪40年代停业。

正通银号经营银元铜钱兑换业务

正通银号是由王继堂于民国六年(1917年)投资4000块银元在前门外珠宝市路东开业的,主要经营银元与铜钱及硬币与纸币的兑换业务,从中获利。后来,他又增加投资6000块,以扩充营业。

旧中国由于黄河失于治理,经常决口,洪水泛滥成灾。国民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主办发行“黄河救灾奖券”。同时,国民政府为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建设公路,发行“建设奖券”。正通银号取得了推销“黄河奖券”和“建设奖券”的业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通银号遂告停业。

天合成绒线铺今天成了百货店

天合成绒线铺坐落在西花市大街路北,开业于清光绪3年(1877年)。它经营的针、线、胰子(肥皂)、碱、梳头油等妇女生活所需用品样样俱全,而且货真价实。售货员的服务态度好,不怕麻烦,一文钱的生意也做。因此,城乡顾客都喜欢到天合成买东西。由于天合成绒线铺门前挂着个大烟袋锅的幌子,广大群众都习惯称天合成为“大烟袋锅”。而天合成这个本名却少为人知了。

天合成绒线铺的创业者叫刘福成,是河北省衡水县人。绒线铺开张后,他把店里店外、进货销货、学徒的使用管得井井有条,买卖做得很好。刘福成在经营中的经验是“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特别注意做到货色齐全,有妇女绣花和做衣服用的绣花针、大小钢针、顶针、剪子、色色棉线、绒线、各种纽扣,有妇女梳洗用的胰球、玫瑰碱、梳子、篦子、梳头油、红绒绳、胭脂、锭粉、头网,还有旱烟袋、各种荷包、布袜子等。天合成讲求。

到了民国初年,他因体弱多病,只得把买卖交给伙计来管。北平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天合成的经理换成了李维新。十年动乱开始后,“大烟袋锅”被弄走,至今下落不明。天合成的牌匾也被当作“四旧”被摘了下来。1982年,天合成的牌匾又挂了出来,成了今天的天合成百货店。

( 《市场报》□本报记者焦艳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