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史家胡同博物馆找回老北京记忆

时间:2017-09-01 16:36:43 来源:网络 点击:0

初秋的北京天高云淡,走进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历史仿佛又回到了老舍笔下的那个年代。高大的树荫下掩映着一座传统四合院的金柱大门,门上悬挂着舒乙先生题写的“史家胡同博物馆”牌匾。几位穿着旗袍的阿姨正撑着油纸伞在院子里的园林布景墙前拍照,老式家具搭配上几个鸟笼子,一张张复古老照片随着快门的咔嚓声定格了下来。这个名为“游园京梦”的活动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朝阳门街道办事处主办、史家胡同博物馆承办的《回家·旧影》展览的一部分。

本次展览共分四大单元:街坊往事、胡同古今、京城旧影与游园京梦。街坊往事单元以“家”为主题,展出的老照片来自8个家庭,共计53张。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二三十年代,每张照片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史家胡同居民常继红在参展时情不自禁地为大家讲起了她捐赠的照片背后的故事:“我和爱人看的第一场电影是《红楼梦》,结婚时跑到新街口买的衣服,结婚就是在家里吃饭办了几桌……”从相识到结婚,再到相伴至今,一张老照片勾起了她几十年风雨同舟的回忆。讲述中,她不时热泪盈眶。展览的第二个单元——胡同古今,以“胡同”为主题,展示了朝阳门地区的城市旧影。这些照片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十年的积累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资料组的摄影作品,其中不少珍贵影像是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

观众们纷纷上前,通过“推拉”北京新景照片,看到藏在现代景象背后的历史照片。跨越五十年的摄影作品带给观众北京历史变迁的直观感受。展览的第三个单元——京城旧影,以“城”为主题,通过“拉洋片儿”的形式,让观众透过朝阳门箭楼的窗洞,看到北京历史影像的循环展示。巨幅的朝阳门箭楼背景墙上,有一些小窗户被挖空了,刚好能让观众透过它看到后面的历史图片投影。观众从小窗中窥探到的不仅是一张张滚动播放的老照片,更是留存在一代北京人心中的童年和青春。“‘京城旧影’这个版块展现了几代规划人、建筑人对城市持续的观察和积累,为我们记录下了城市成长的历程和生活环境的巨变。这座古都在岁月中经历的消逝、更新、重生,都让规划者们和居住者们重新思考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击与调和的方式”,策展人王虹光介绍道。

老照片背后的老故事

看似简单的陈设,不大的展室却凝聚了策展人王虹光不少的心血。从两年前开始在居民中收集老照片并邀请居民讲述照片背后的历史,王虹光对这项工作有着一种使命感:“我们做这个工作可以说是抢救性的,很多老照片的保存状况并不好,但是记录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信息,包括打扮、服饰、家具、街景等等,它们是宏大历史进程的注脚”。

“老照片工作坊”是史家社区主办、史家胡同博物馆协办的居民口述史项目。社区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一方面帮助居民为珍贵的老照片留存电子版文件,减少纸质照片在留存过程中的损坏、遗失;另一方面,邀请居民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并进行收集整理。

在那样一个照相技术并不普及的年代,很少有人拍风光照,主要是人物照。一张张老照片忠实地记录了一代代史家胡同居民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从呱呱坠地、毕业升学,到成家立业、参军入伍,一幅个人生活史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王虹光指着一张照片对记者介绍说:“这位是王素芬阿姨,她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王阿姨提供的这张照片是她18岁时拍的。作为村里的劳动能手和技术人员,王素芬当时从事生产猪鬃的工作,因为技术好被招到北京来的。丈夫1953年考入银行工作,之后一直在西罗圈3号的银行宿舍居住。王阿姨一家都生活在这里,她的三个孩子都是史家小学毕业的,三个孙女也在史家小学毕业。大孙女在美国银行工作,英语好,中央财经大学毕业。二孙女大专毕业,旅行社工作。小孙女该上初二。住的院子也挺好的,史家胡同的院子都很好,现在年头多了,这些房子都该修了。谈起在这里的生活,王阿姨对史家胡同充满了热爱。”

正如老舍先生在《相片》一文中所说,“相片里有很多人生的姿体,打开一本照相,你可以有许多带着感情的话。”在采访老街坊的过程中,也涌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王淑芬阿姨提供的照片是六十年前她寄住在她姨家时候拍摄的。这张照片是在春节时候拍摄的,王阿姨的亲戚对她很好,给她穿上花格子带拉锁的小袄,戴上围脖。可是从她的表情里看不出一丝过节的喜庆气氛,因为突然离开父母,对家人非常思念,尽管亲戚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心里却很难受。后来王阿姨才知道这张照片是父母因为担心她,想知道她的近况,让亲戚给她拍的”,王虹光指着一张照片介绍说。在那个年代里,一张小小的照片寄托了亲人的思念;在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里,唯有通过照片才能看到遥遥相隔的亲人的近况。

借文化推动“社区营造”新模式

2017年3月,史家胡同博物馆正式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合作运营,通过展览、沙龙等形式将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规划和设计展示出来,传递历史知识,传播文化的理念。作为规划师开展公众参与和社区营造的实践基地和汇集社会资源的平台,史家胡同博物馆在本次老照片的收集和展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同时也凝聚了街区邻里共同的记忆,拉近了规划师与社区、居民的距离。

谈起社区营造这个新名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王虹光介绍说:“从社区生活出发,集合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社区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称为‘社区营造’。简单说就是提高公众参与度,让老街坊们一起来决定公共空间发展的未来。老照片工作坊能通过活动与居民建立联系,增进感情,提高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为社区营造奠定基础。在口述史采访中居民也会对城市空间的变迁发表看法,是我们了解民意的一个渠道。从活动本身来说,也是起到了保存北京记忆的作用”。

旧影展使人从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重新认识城市故事、体味生活,思考是什么将享受现代生活的我们与传统文脉分离得越来越远,是什么让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厚重且丰富。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24号(周一休息)9:30至16:30

--
--